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阿房宫赋》文本解读与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李琳
[导读] 语文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开展,本文将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李琳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开展,本文将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从语用、思维、审美及文化四个维度,深度解读《阿房宫赋》并提出相应的备教策略,以期对古文的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阿房宫赋》;核心素养;文本解读
        《阿房宫赋》作为优秀的赋体文本,被选入苏教版、鲁教版、沪教版、北师大版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其地位可见一斑。本文将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包含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进行再思考,充分挖掘能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点,以期对古文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关注语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言文字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试举几例分析。
        其一,言约义丰。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有:“燕、赵、韩、魏、齐、楚尽灭而海内一统,蜀山木尽,而阿房始成。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已后,纵心溢志写尽, 突兀可喜。”首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12字,极其简练地写出了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的建成,特别是“一”字,表现力极强,能凸显出秦始皇扫平天下的帝王之气,可谓力扛千钧。“蜀山兀,阿房出”则概括出了阿房宫的用材之多、取材之广、运输之难及劳民之众。再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议论中“后人” 出现 4 次,但是分指却不相同。第一个指秦亡以后的人,第二个“后人”暗指唐统治者,第三个指唐以后的人,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都是“后人”但无重复之感,精辟奇警。
        其二,故设疑问作比。《高中国文》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是今无云,何来龙,盖故设疑辞,极言长桥之似龙也。今非霁,何来虹?盖故设疑辞,极言复道之似虹也。”霍松林《文艺散论》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更其传神。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 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也用故设疑问作比的方法,写出镜之多、鬟之多、脂之多及香之多。当局者的极尽奢华、骄奢淫逸,表现淋漓尽致,从而省去画蛇添足式的直言呈现。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跌宕生姿,耐人寻味。
        其三,多种修辞的运用。此文中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给人以艺术般的享受。如“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六组比喻与排比,有力揭露秦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暗示了郁积人民心中的愤怒和仇恨。再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运用通感、夸张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衬托出阿房宫的广大,也写出人的感受:亲疏有别、冷暖不均。
        综上,对于语用上的解读点,教师可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展开。如开篇12字的妙用可采用投影,展示阿房宫与蜀山之间横亘着秦岭的地图,直观感知,然后从学生朗读体会的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去体悟其气势及无限深广的内容。除此之外,本文为赋体文学,整篇文章亦可多次诵读,在过程中体味文字、理解文本,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的文体特征有所理解,从而达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的。
        二、培养思维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思辨性阅读,余党绪指出要超越感性,警惕惯性,要培养学生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阿房宫赋》大胆发挥了赋的传统写作手法,对阿房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显得更具体、真实。但班固《汉书·五行志下》有: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另外考古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所以在教学中可试着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与追问,理性看待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流传千年的《阿房宫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可展示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谓南上林苑中……”并设置问题:秦始皇卒于公元前210年。阿房宫规模巨大,两年时间能完成吗?文中“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说法可能吗?史料记载修建阿房宫是因为咸阳人口增加,真的能把修建阿房宫的初衷简单归结为“秦爱纷奢”吗?另外阿房宫其实是“未成而亡”的,考古中的阿房宫是未有烧灼痕迹的,而文学上的阿房宫,却是杜牧极尽铺张之能事而绘制的无比壮丽的宫殿,他为何要虚构一个“无数壮丽”“可怜焦土”的阿房宫呢?
        在质疑与追问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辨识、分析,最后学生自然能理解杜牧其实意在借历史题材以警戒当时的荒淫君主,故在历史之上融入艺术想象、夸张,建构文学意义的“阿房宫”。   
        三、感知审美
        上文中对《阿房宫赋》语言的梳理与整合,已充分体现《阿房宫赋》语言的华美与气势,《阿房宫赋》营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它的语言还是有思想的,“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作者极尽其力描绘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并非是要歌颂,而是要借这种夸张的描写将秦始皇的暴虐统治和个人的奢侈享受暴露在世人眼前,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以“嗟乎”引出“可怜焦土”的真正原因,使文章到达了高潮,更增加了主题的历史广度和思想深度,也正体现杜牧的文学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在《阿房宫赋》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何为“意”、何为“气”,引领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思维之美,塑造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四、传承文化
        深入学习《阿房宫赋》,还可感受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体会古人的审美。杜牧描绘了一个巨大的建筑群,那“隔离天日”,那“蜂房水涡”,层层叠叠,和谐美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如梦如幻,如诗如歌,雄壮华美而韵味无穷。   
        除此之外,此文还反映出以杜牧为代表的晚唐文人的爱国热忱。其不厌其烦的描写,正是为了更有力地显示秦灭亡的必然性,由此讽喻当朝统治者勿重蹈覆辙。同时作品中多次运用了“多”和“一”的强烈对比,有力的彰显出了奢华下的苦难、华美下的愁怨和不可一世下的覆灭危机,而这其中蕴含的哲理又恰恰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朴素道理。[ 魏国良:《高中语文教材 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40页。]
        在教学中,教师可展示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的图片,还可联系必修五第11课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魅力。也可引导学生回顾杜牧相关诗歌,如《过华清宫》《江南春绝句》《泊秦淮》等,启发学生感受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意识与爱国之情,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为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总之,《阿房宫赋》中包含了不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点,本文立足文本细读,从核心素养包括的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个维度对《阿房宫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望能为语文教师进行高中古文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2、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3、梁伟贞:《架设阅读与写作互促桥梁,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阿房宫赋>教学为例》,《语文月刊》2020年第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