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场 张帆 胡娜 张倩倩 沈秀贞 常慧
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经过初中时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高中生物知识要求学生有更高的理解能力,才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课堂上带来了更好的反响,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高中生物教学现状、以及在生物学概念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物学;高中教育;应用分析
【正文】
案例教学法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生活中的启发性较强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内容,而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种教学方式更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与我国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落实这种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一、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1.1利于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能力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也逐渐减小,而案例教学法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案例探究本来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评价教学方式作用的大小,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学习科学所必须具备的。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课本知识的内涵,了解科学家进行研究时所运用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生物素养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1.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高中教育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成绩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经过调查发现,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老师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案例教学法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探讨,一旦点燃学习欲望,他们的学习冲动就会爆发,思维也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在课堂上老师利用案例所描述的客观事实,通常要选择发生现实生活中的,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案例也更具直观性,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如今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合作或独立探究的方式获得新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理解知识。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都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老师也侧重于解题技巧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把练习题目作为学习手段,只注重解题方式,没有深刻的进行探究和分析,不利于能力的提高。
而老师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也过于重视学生成绩,没有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什么,也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本知识,更没有看到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这只会导致生物教学质量降低,不仅不符合我国教学理念,也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今,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在短时期内人们的潜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所以老师要给予重视,只有生物课堂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二、相关课程资源较少。如今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老师们在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有许多方面的限制,课程资源较少,就是高中生物课程较大的问题之一,人教版的生物教材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概述,对于课后练习的设计不够科学,相关的实验也较少。老师讲课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依托生物教材或者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没有科学的利用实验来验证课本知识,也没有相应的课后习题来巩固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也容易降低学习兴趣。生物课程资源没有及时的得到更新,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3.1注重情境创建
科学教学情境的创建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设立的教学情境也应是不同的,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三,其中有关于植物生长素的知识介绍,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验过程,观察胚芽的成长特点并且组成小组分析探讨实验结论,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创造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引导同学们共同参与课堂活动,采用“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主题案例进行教学。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胚芽增长弯曲是哪个部位导致的?哪个部位是感光部位?什么物质引起的胚芽鞘弯曲?在实验过程中如何证明呢?鼓励同学们设计实验,自主探索植物生长素的知识,通过分工合作进行归纳总结,并向全班同学发表组内见解,鼓励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记忆,课堂效率也能够提高。
3.2注重分析探究
在课堂上,学会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老师要针对课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案例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案例设置的独特性,并且鼓励学生要初步做到理解案例中的知识点,注重发散思维进行思考,锻炼自身能力。更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克服重难点,关注学生思维的延续,激发更多潜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生物课本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课时,课题名称较为抽象,老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首先与同学们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当你在吃咸菜时,你的口腔粘膜会有什么感觉呢?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探讨,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回答出有口渴的感觉,然后再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其原因,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理解重难点知识。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知识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结束语】通过上文我们能够了解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案例并不是教学重点,但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的载体,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需要老师们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案例教学的积极性虽然明显,但也有需要克服的问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合理运用,才会产生最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1]董娟利.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以“细胞呼吸”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0(2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