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培 (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 教育为树人之本,家风家训乃教育之源。家风家训作为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最基础的、持久的影响。家风家训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注家风家训,有助于造就身心健康、个性完善的人才;关注家风家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关键词】 家风家训; 孩子;成长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2-056-02
教育就其现实意义而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广义教育包含了家风家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板块。家风家训发生在人生的早期并且与人的发展终生相伴,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家风家训的实施过程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实现过程。家风家训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正如顾秀莲同志在“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开幕式讲话中所说:“作为社会规范、道德教育、文化传承、情感满足的基本载体,家庭对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风家训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必须重视,通过提高家风家训水平,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家风家训的含义
家庭是互动的场所,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的诸多功能中,家庭的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家风家训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家风家训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表述:在《辞海》中,把家风家训解释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风家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书中把家风家训解释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赵忠心在《家风家训学》一书中提出:狭义的家风家训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风家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台湾学者黄乃毓在其著作中指出:家风家训强调在家里,家人彼此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父母和子女是相互教育的,家庭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直接的或间接地让他们学到东西,他们在口常生活里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美国英文版《教育词典》把家风家训解释为非正式的学习,即在家庭中进行,学习家庭生活中的适当的知识和技能。
二、家风家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素
1.重职轻德
家庭是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但现实中,家长常忽视家庭“德育”功能的重要性。例如,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认为子女在学校己接受了足够的道德教育,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培养子女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的能力。甚至一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缺德教育,这些家长出于狭隘、自私的心理担心子女在外面吃亏,就鼓励子女的攻击性行为,教育子女“你打我一拳,我还你十拳”的思想。出现这种家风家训的误区,易导致青少年对他人漠不关心,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应有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形成自私、易冲动,好嫉妒、冷漠的个性,甚至采取轻生、违法犯罪等极其偏激和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变成只会学习,不懂做人的新型“边缘人”。
2.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
在传统家风家训观念中,家长会重视子女的身体发育,身体的健康状况,但很少有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其需求和对外界事物的认可是不同的。家长很少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顺序,甚至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顺序,他们往往喜欢以成人的心理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或是把青少年的心理当成幼稚儿童的心理去思考。所以,当子女处在青春期时,家长对子女常出现的叛逆行为、早恋行为或者对子女的交际行为常常感到很苦恼,却又束手无策。其实,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想凸现自身的个性与独立,渴望与同龄人交往,获得同伴的支持,而家长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势必以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其结果自然适得其反。
例如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后,明显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情绪来,但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没时间,也不上前询问开导,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缓解。除了要了解子女一般的心理发展,还应注意子女自身性格的形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现在社会中,家长并不注意子女性格的形成,也无意识培养子女的性格,只是一切都顺其自然。即使发现孩子在性格方面有某些缺陷,一些家长也并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改善。
3.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关系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要求父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情感,关心孩子、理解孩子,当遇到问题时,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并与孩子一切讨论问题,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重视它们所提出的问题,并能使子女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就是说要经常与孩子共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他们身边帮助它们、支持他们。但现实生活中,常出现不良的家庭关系,例如,父母与子女关系冷漠、紧张、存在隔阂,甚至发生冲突。
不良亲子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夫妻关系也有可能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冲突的夫妻关系中,父母意见常常发生分歧,双方关系紧张、争吵、敌对、冲突不断。这种不良的夫妻关系导致子女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孩子变得敏感、多疑、无所适从、心神不宁,严重的会出现变态人格及犯罪行为。
三、家风家训对孩子成长的应对策略
1.重视榜样教育,力避精神污染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人,而和谐发展的人离不开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家庭本身就对孩子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无声无息的示范作用。建设和谐家庭,要力避精神污染,还要父母共同构筑一个教育整体,双方应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养育方式上基本达成共识。切忌在孩子面前为教育方式争吵,一旦如此,孩子就会依附于一方,攻击另一方,从而进一步加剧家庭矛盾,加重亲子关系的紧张程度。夫妻和谐的情感关系,影响着家庭气氛和孩子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也往往是身心和谐的。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如在孝敬老人这一方面,父母除了对家中的老人孝敬关心外,在外面也要言传身教,将尊老爱幼的理念不断的通过言行传输给孩子,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2.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关注子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同时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性格是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稳定表现,它决定了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起核心作用的个性特征,它贯穿于全部生活当中,影响着整个精神生活。在家风家训中,父母应重视子女早期性格的培养,尤其是进入少年时期,这可以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打下基础,良好的性格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摆脱在青春期常出现的问题。
第二,鼓励子女的正常交往活动。有些家长因害怕自己的孩子交到坏朋友而限制子女的正常交往,把他们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长期的社交剥夺,会造成青少年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等问题。家长应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为子女创设必要的条件,使他们与同龄人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了解和关心子女在社会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指导他们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这对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某青少年生性内向,朋友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中。这时候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外出交朋友,多出去散散心,当学校举行活动的时候,也要不断的鼓励孩子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这样才能慢慢的更正孩子内向孤僻的性格,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
3.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相聚。家长与子女有充足的时间相聚可以提供充分的情感交流,使孩子减低寂寞感与孤独感,在情绪上得到家长的支持及安全感的保证。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进行,例如一起与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良好的家庭互动需要家庭成员之间有一定的时间付出,因此在繁忙中的家长应该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互动,这可以排解子女的抑郁情绪,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二,有效的家庭沟通。家庭成员间能够经常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此传达信息,了解彼此的想法与感受。沟通以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分享信息为目标,彼此能充分了解各自的处境、分享快乐、相互勉励,相互支持。所以,家长在与子女进行沟通时应注意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子女的自尊等诸多方面。沟通途径是多种多样,但沟通渠道要直接并且沟通内容要清楚,能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家庭成员间借助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彼此互相传达需要,坦诚相见,充分交流,互不侵犯,成员能够自由展示自我,真诚关心他人。这样有利于子女与父母的平等沟通,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格与习惯非常有益。看过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家写的一本书,书中说:大人们与小孩子说话时,应该蹲下来,与孩子处于同一水平上,握着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看着孩子,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所以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应该蹲下来并且与孩子平视,高姿态和趾高气扬的态度是不对的。
家风家训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家风家训比学校教育具有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更灵活的教育方法和更广阔的教育范围;比社会教育具有更持久的作用、更深远的影响。家风家训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千年的文明,形成了中国家风家训的传统特色,其精髓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但家风家训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青少年的未来,积极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家风家训应更加趋于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家风家训的质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季瑾. 家风家训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胡朝兵. 家风家训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12.
[3]李伟梁. 流动人口子女家风家训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李秋燕. 重庆市大学生对特殊青少年的印象与其受教育影响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马晓. 家风家训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D].鲁东大学,2014.
[6]牛林晓,周永康. 家庭资本对流动儿童家风家训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63-168.
[7]黄小勇,黄菜方. 中美家风家训的比较及启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1-104.
[8]曾国峰. 试论家风家训观的科学建构[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70-74+62.
[9]张晓亮. 浅析中美家风家训的差异[J]. 大众文艺,2010,23:268-269.
[10]夏扉. 论家风家训的特性及其教育对策[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