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月12期   作者:顾永芳
[导读] 探讨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的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病情的效果。
顾永芳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医院;215000 江苏苏州)
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的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病情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68例,将这68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对于研究组的患者群体使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模式;对于基础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基础护理。在一定护理周期结束后,对组间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在经过一定的护理周期后,相对于基础组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以及满意程度更佳。结论: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使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
引言:
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在于患者的脑部组织因为血液循环异常而发生病变,因此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一般而言,该种疾病多见于老年群体,但是这些年来我国的脑梗死患者数量以及年龄却有了明显的增加与年轻化,这与当下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后,通常会遗留下一些功能障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改善和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康复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目标。本次研究通过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来探讨更为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的是本医院中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经过对患者群体的筛查,排除其他疾病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患者数量总计68例。按照等量均分的方式将这68例患者进行分组,在组间患者的构成上,研究组患者的年龄均值(61.60±3.20)岁;基础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62.78±2.05)岁。组间患者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按照患者的组别不同,应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对于基础组的患者以常规的基础护理作为护理手段。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按时进行治疗用药和指导患者合理的服用药物;定期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做好患者口腔卫生的清理工作,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活动,防止因为血液不通畅而导致病变;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的饮食等。
对于研究组的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模式。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做好常规的基础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机体功能护理。首先,在护理工作中,强化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对于组内的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法。对于病情较轻或者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患者,每周保证三次的沟通对话,单次时长不低于二十分钟;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或者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增加对话的次数,单次对话的时间以患者的负面情绪有所缓解或者消失为准[1]。在于患者的对话交流中,护理人员要尽可能的多让患者说出内心的想法,做好聆听者的角色,适时地插入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沟通对话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正面的引导,多为患者介绍一些康复知识,增强患者对于健康恢复的信心。其次,语言功能的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典型症状,同时语言功能的障碍也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于存在此类症状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安排适当的功能恢复锻炼。在训练中,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开口,克服自卑的心理,从简单的发音开始练起。对于患者在训练中取得的进步,护理人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患者对语言功能恢复的自信。最后,肢体功能的障碍是影响患者情绪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脑梗死患者最为典型的症状。因此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中,要以肢体功能的护理作为重点内容[2]。在肢体功能的护理工作中,除了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的按摩活动,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的改善情况安排患者进行主动地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是一些低强度的坐立训练。在患者恢复一定平衡感的基础上安排患者进行离床的走动训练,初期可以是借助外力的走动训练,后期可以安排患者尝试独立的走动训练。在肢体功能的恢复锻炼中,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运动的次数与时间。除了下肢的功能恢复训练,医护人员还要结合上肢的功能恢复训练,安排患者进行一些拿捏的锻炼,在上肢功能有所改善的基础上,鼓励患者独立的进食和进行一些基本的写字训练。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与患者的家庭成员做好沟通与配合,要求患者的家庭成员在平时的看护中多一些包容与耐心,鼓励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回归正常的日常生活。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
2.结果
 
3.讨论
伴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提升,脑梗死已经成为了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的疾病。随着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医疗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更加希望医院可以将疾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当前的医疗技术,脑梗死并没有完全根治的手段,因此通过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来改善患者的病情对于满足患者正常生活的需求便有着重要的意义[3]。医院常规的护理模式以护理工作的规章流程为中心,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因为患者病症的差异,如果不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基础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脑梗死患者更需要通过合理化的康复训练来恢复一定的机体功能,但是常规的基础护理并不能满足患者这种心理需求。介于常规基础护理模式的不足,本次研究再此基础上结合了早期康复的护理模式,强化了对患者的心理以及机体功能的护理,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患者对于医院的护理工作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可度。因此,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李娟梅. 分析在脑梗死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J]. 中华养生保健, 2020, 038(002):148-150.
[2]高继先, 韩穗. 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v.12(12):198-200.
[3]王兰君.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018(009):244-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