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5期   作者:赵静茹
[导读]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课程。

        赵静茹
        吉林省双辽市第五小学校
        摘要: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课程。在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有很大关系,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科学问题驱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和研究科学方法的具体路径,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科学方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致力于采用一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帮助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方法。但是,从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更加重视。因此,他们通常使用灌输方法让学生记忆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不大,不利于提高语文兴趣。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是一门偏重语言的学科,对学生语言表达要求比较高,教师会让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比较弱,导致在阅读某些文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阅读效率差和阅读质量低下的问题,这将间接地对阅读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方法只有是多种多样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并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欲望的显着发展,这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稳步发展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在科学问题的推动下,扩大学生的学习深度
        问题是基础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科学问题的提出可以形成一定的动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观探究,扩大学生的学习深度。因此,教师应从纯粹的讲道出发,尝试根据语文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妙地设置课堂问题,以确保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而创造特定、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知识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探究,并让他们深入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讲解《落花生》这篇课文时,该课文是一部真正记录作者童年记忆的现代散文。为了扩大学生的学习深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指导,理解课文的含义。如,问题如下:文本中有关花生的要点是什么?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爸爸”赞美花生什么精神?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深入探讨课文。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者通过科学的问题驱动,不断扩大学生的学习深度,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多样化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据了解,过去,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和“灌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方面,它们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不能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例如,以阅读《景阳冈》为例。首先,教师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首“好汉歌”,在108将中,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说说原因。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初步体验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武松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文字中勾勒出武松和老虎的词语,并多次阅读武松和老虎的打斗部分,有效地凸显武松的威力,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看武松打老虎录像,让学生结合录像和文字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将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加深学习印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良好条件。
        三、多媒体图片帮助以帮助理解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会附有精美的图片,以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文章,然而,部分学生往往会忽略它们。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许多图片元素,用趣味、生动的图片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同时,教师将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补充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并使他们的思维焕然一新,这样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诗《池上》的时候,由于本首古诗所描写的是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采白莲的场景。但是,当今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活动,并且,由于时代久远,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心理。教师就使用多媒体图片以及音频,先播放一段音乐,在配上小孩在池塘边玩耍的图片,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或者,在学习《火烧云》的课程时,教师将使用多媒体图片来解释本篇课文的风景,并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以把握本文的内涵,达到充实教育教学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转变传统小学教学中过于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学习得更好,从而可以充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结合情境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语言知识来自生活,并反映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鉴于此,教师若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的生活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经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思考问题并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在现实生活和语文课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以现实生活为起点的探索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并从现实生活开始学习习惯。
        例如,当教师教课《北京的春节》的相关内容时。在教室里,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让学生说出家人为迎接春节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们在春节期间为庆祝节日所做的事情。这样,学生的思维将回到现实生活中,并置于现实生活中。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课文,总结课文中提到的北京春节的民俗文化。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将北京春节的民俗文化与春节的当地习俗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尝试说出两者的异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建有效地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学习语文,并在语文课堂上了解生活。
        五、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讨论可以将学生从单独的个人关系中解放出来,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并让所有学生积极加入到课堂参与活动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和开展小组讨论教学,首先要按照科学标准和原则将全班分为4-6人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然后,以小组的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问题进行讨论、互动、沟通和交流,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补思维,相互启发和互助,最终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简而言之,教育和教学实质上是培养社会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时代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并尝试利用科学问题驱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来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并最终在科学方法的促进下使整个语文课堂更加先进高效。
        参考文献:
        [1]刘玉枝.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117-118.
        [2]王吉道.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217.
        [3]李桂香.试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1):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