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平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第一中学 441214
【案例背景】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内容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篇文章既有小说般此起彼伏的情节跌宕,又有散文般朗朗上口的文学浓郁,所以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陷入困境,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本文的纪事线,但要想掌握和理解本文的精髓,纪事线和作者的情感线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在《桃花源记》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纪事线,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线。
【教学方法分析】
问题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切入点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在问题的引导下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在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第一要素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切合教学内容的核心;第二要素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要充分,要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因为教学进度就压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第三要素是师生互动要基于问题之上,诚如此,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问题,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1.以《桃花源记》内容为核心,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大家一起读一篇课文。
学生:“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教师:同学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和本文的注释试着思考解答一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出示板书:
问题一:本文的纪事线有两条,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并通过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
问题二:作者的情感线在文中具体是怎样描述的。
问题三:通过本文的学习,试着分析文章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意图】以文本为核心,创设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思考文本、理解文本。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从文本的角度思考一下以上三个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纪律问题,巡视课堂,让学生沉浸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举措,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步骤。
3.小组合作学习,深度探讨问题
教师: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但是完全理解以上三个问题的学生可能较少,所以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就近原则划分为5-6人的学习小组,深度探讨以上三个问题。
学生:好!
教学注意点: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要安排小组组长和小组记录员,帮助教师一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管理工作。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铺垫。
4.师生交流,解决问题,获得感知
教师: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我相信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翻译一下本文。
学生:好的!
……
教师:通过翻译,学生是不是理解了本文的基本意思?
学生:是的。
教师:那下面请同学们花三分钟时间再思考一下自己的答案。
教师:有没有小组记录员起来汇报一下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情况。
小组A: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纪事线分为渔人和村民。
渔人的纪事线:“忽逢桃花缘——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土地平旷——其中往来种作——既出”;
村民的纪事线:“见渔人——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线主要是从渔人角度出发的,暗喻了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首先,本文对桃花源里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进行了描述,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作者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的体现——追求美好生活;其次,本文对渔人的描述背景真实,似乎确有其事,但是武陵郡守带人去找,却没有发现这个地方,这样的虚实结合体现了作者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最后一个问题:文章中的最后一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直接暗喻了作者心中对政治的厌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生活无忧无虑、悠然自得,没有权利争端下的虚伪黑暗,没有现实世界中的战乱频繁,亦没有一个高踞人们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政治集团。
教师:A小组的三个问题答案都回答得很好,看来A小组的学习情况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那么我想问问A小组的成员,在这三个问题基础上你们对“桃花源”的存在与否,是否存在不一样的看法呢?
A小组成员1:我认为本文所描绘出来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作者寄托心理情感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但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出来,是一种厌世的体现。
A小组成员2:虽然说很多人认为作者笔下的渔人有一种厌世的感觉,当时我觉得恰恰相反,他并不是厌世,而是对当时时局无法改变无奈的情感体现。
教师:1同学回答得较为肯定,桃花源本就是一个虚幻,要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好了。2同学回答得很好,但是同学再思考一下,作者是无奈,要是将作者的政治历程和政治理想加进去或许有不一样的理解。
教师:有没有其他小组成员起来回答一下上面三个问题。
小组B:我们的答案和A小组相近,唯一不同的就是第三个问题,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作者注重了桃花源的描写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对,而是作者想要当前王朝意识到社会问题,是急切地改变现状的体现。
教师:这个问题本就是一个相对性的,不过这也正是本篇课文的精髓之所在,既有对改变现实情况的无奈体现,又有揭示当前政局下的社会问题的直观体现。
【教学意图】师生交流,解决问题,获得感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采用了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在《桃花源记》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还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探讨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导致整堂课都很紧凑,几乎没有课堂小组小结的时间。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教学时间的影响,划分小组略显仓促,没有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解决第一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提前预习,省去自主学习部分所需要的教学时间,让课堂教学时间更为充分。
解决第二个问题相对简单,在教学开始之前,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固定的小组,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同组异质、异组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