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菁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文汇学校, 257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推动了我国教学视域的飞速发展。在当前时代,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已经广泛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思维导图,把思维导图和教学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导图;应用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依旧较低,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教师们应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知学习效率无法提高。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而初中学生思维发展不够成熟,所以很难对数学内容有深刻理解。为此,初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目前思维导图运用中的问题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少见,其甚至已经有一段的应用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思维导图应用方式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之所以无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是因为他们将思维导图的应用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无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还彻底磨灭了其价值。很多教师习惯于将思维导图制作为章节总结,而后向学生展示。虽然这个思维导图也是把所有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展示给学生,但学生却完全没有参与导图的制作过程,以至于思维导图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除此之外,该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旧如同教师手中的木偶,不但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无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应用思维导图打造高效课堂
2.1借助导图备课,实现有效规划
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讲解开始前备课。备课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前重要的环节,而在这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利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展开研究,以此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备课的有效性,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接下来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举例说明,初中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解有关平方根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将备课环节利用起来,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向学生们展示概念和应用等多种知识内涵。这样以来,教师的思维导图就发挥了效益,而学生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对所学内容有深入了解。
2.2具化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所谓思维导图,实际上是一种把数学概念转化为图文数学模型的呈现,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讲完的所有知识内容串联起来,构建出内容丰富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清楚的认知到自己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相互之间的关联,以此了解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从而促使他们更容易的记住和了解数学知识。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问而又不断解答的过程,数学学习同样不能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当学生们能够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时,他们能够既快又准的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事半功倍的效果愈加明显。每一道数学难题的解决方案都不同,再加上数学题的类型不同,所以教师根本无法将所有的数学解答方式讲解出来。
有此可见,教授学生解题方式是不明智的选择,而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用法,自己应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才是明智之选。
举例说明,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解答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们将题中的重要信息列举出来,而后再将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出能够解答未知数的有关信息。信息整理得出后,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列出不等式。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学生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数学思维。
2.3借助思维导图,实现有效笔记
在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所教授的内容,总结并书写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教师教学重点的集合,书写课堂笔记的过程,既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开拓自身数学思维的过程。将思维导图应用在数学笔记的书写上,既能实现学生加深知识记忆的目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探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有助于他们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利用思维导图,实现课后的知识巩固,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直到最后的总复习阶段,学生也能够通过在思维导图上增加内容的方式,实现对所有初中数学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构建,实现对知识内涵的深入剖析。
举例说明,在学习判定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构建三角形思维导图。很多学生可能会在思维导图构建初期产生迷茫的状态,甚至不知道从何下笔,为此,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展现思维导图的框架,给予学生思维导图的基础结构,而后再让学生们自主填充,从而完善知识导图,将重点知识内容一一记下。
2.4增强师生了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除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外,思维导图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情况。因为每个学生具有年龄和经历的差异,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不同。在面对同一道数学难题是每个学生的考虑方向和解题方法都不同,教师不可能规定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一种方式解决问题,也无法强制要求学生们将思维定式化。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对难题的解答,教师则可利用思维导图更直观理解学生的想法,以此清晰探求学生思考方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针对性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举例说明,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述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找到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教学。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搞混了不等式符号变化,以至于无法学会和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还有的学生因为其他原因无法实现对该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知晓了学生学习阻碍,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从而帮助学生们突破难题,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
总结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依靠人类思维规律而构建总结出来的一种思维具体呈现,所以其能直观的展现出人类思考倾向,这也使得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开拓大脑,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实现思维开拓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植福.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88-89.
[2]赵洋,黄秦安.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J].数学通报,2020,59(05):21-24+45.
[3]周燕.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