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革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小学 362200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坚持德育与劳育结合,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多种方式地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发展劳动技能,提升育人导向价值,是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融入策略;提升育人导向价值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新时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多种策略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积极地践行多样的劳动行为,为社会做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育人性的学科。立足该学科的性质,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践行良好的劳动行为,为实现全面发展夯实基础。那么,我们要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以提升育人导向价值呢?
一、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以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为保障的。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教材中,通过多元分析教材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以提升劳动教育价值导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教材插图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插图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现着道德与法治内容,吸引着学生注意力。分析教材可以发现,插图中不乏劳动教育因素。所以,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会以教材插图为切入点,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以“我们爱整洁”为例,其实插图隐含着劳动因素。一个小男生满头大汗,脸上、衣服上脏兮兮的,手里拿着清扫工具,但是尽管很累,脸上却挂着微笑,这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劳动,教室里一片整洁。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以插图隐含劳动因素为切入点,有重点地向学生们解读插图,使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能理解插图内容,同时初步地体会到劳动价值,为形成劳动意识夯实基础。
(二)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这里提到的教材内容是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显著的特点是图文结合。以插图展现具体场景,以文字阐述场景内容,使学生在观察和阅读下建构正确的认知 。文字语言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起着辅助学生理解的作用。而且,部分文字语言直接点明了劳动教育内容,使学生们通过阅读直接建立劳动认知。因此,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笔者除了挖掘插图资源之外,还以文字语言为切入点,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其中的劳动内容。
以“做点家务活”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围绕此目标,教材中给出了诸多的语言文字信息,通过阅读文字信息,引发学生们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表述自己叠衣服的方法。在学生们表述之后,笔者会立足教材中的插图内容,引导学生们拿出一张白纸,按照插图内容自主模仿,积累叠衣服经验。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们准确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还使他们通过切实体验,体会到了劳动乐趣,并主动承担家务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多样方式融入劳动教育
在从教材中挖掘了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资源之后,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探索、应用多样的方式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储备劳动经验,形成劳动意识,发展劳动能力。
笔者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般应用如下方式融入劳动教育:
(一)创设情境,驱动参与
情境是创设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中明文地提出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要求。在此要求的指导下,教材编写人员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具有生活性的情境,无形中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便利。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切身体验情境活动,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正确认知,同时积累生活方式,为有效地参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笔者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创设了生活情境。
以“这些事我来做”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掌握一些劳动方法,主动地践行劳动行为。围绕此目标,教材中设置了不同的栏目。“家务擂台赛”是其中之一。该栏目引导学生们迁移生活经验,做一些家务。立足日常对学生们的观察,笔者确定此栏目可以点燃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于是,笔者在课堂上,直接利用该栏目创设了生活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笔者为学生们展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脏衣服、。蔬菜等,驱动学生们以小组为形式,迁移生活经验,对这些生活物品进行操作,边操作边讲述方法。如在洗蔬菜的时候,学生要一边洗一边说洗菜的方法,其他围观的学生,既可以主动地识记洗蔬菜的方法,也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在小组中就如何正确地洗蔬菜展开交流,掌握洗蔬菜的正确方法。如此创设的情境,不仅让学生们积累了劳动方法,还感受到了劳动的魅力,为探究劳动价值做好准备。
(二)组织活动,驱动体验
《道德与法治》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生活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活动,生活中处处存在劳动。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的生活性,创设多样的劳动活动,驱动学生切身体验,发展劳动能力。
以学校劳动为例,本校每周一会在下午组织大扫除活动,这是不可多得的劳动资源。笔者主动地和班主任合作,承担监督和指导学生大扫除的任务。在践行此项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联系自身的劳动经验,教给学生们扫地、擦窗户的方法等,使他们通过与笔者的互动,既能掌握不同的劳动方法,又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再以家庭劳动为例,家庭劳动是学生们发展劳动能力的重要载体。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部分内容是在引导学生体验家庭劳动。以教学内容为指导,在组织了“这些事我来做”课堂教学活动之后,笔者创设家庭劳动活动。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生活性的作业,要求学生们回到家庭中,联系课堂所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所做的事情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学生们初次体验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尽管他们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受到了家长的肯定,内心深处产生满足感,增强了劳动意识。在学期末,笔者会鼓励学生们展现自己的家庭劳动计划,同时组织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借此检验学生们的劳动情况,同时进一步地调动学生们的劳动积极性。通过家长的反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体验日常家庭生活的时候,能按照计划践行不同的劳动行为,这是值得欣喜的。
总之,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德育结合劳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深入教材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多种方式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劳动价值导向,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月琴.慢养·深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落地生根[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20(10):10-13.
[2]赵剑宇,刘次林.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基于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文本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39(03):184-188.
[3]王喆琼.追寻劳动教育的美好意蕴——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20(08):43-46.
[4]洪良清.在劳动中思考与创造——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理解劳动教育内涵[J].福建教育,2020(2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