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洋
浦江县第五中学 浙江省金华市 邮编 322200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
1.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86%,
2.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13%,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3.独居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爷爷奶奶去世或者也不在身边,身边没有亲戚,孩子平时是寄宿在学校,周末只能独自一人生活,靠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候隔壁邻居能够稍加照顾,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独居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2%。
4.单亲家庭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从表1可以看到,在所有的留守儿童中单亲家庭导致孩子留守的现象非常普遍,比例达到了48%,如此大面积地缺失父母关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半年一次见面的为79%,一年一次见面的为20%。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非常想念在外的父母,希望能够和父母团聚,居住在一起的孩子比例很高。
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2.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力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
(1)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
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生活上的家庭困难,如何谋生。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及格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更加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父母家庭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思想上的不重视,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2)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3)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代背书包、帮着洗脸、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
(4)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65.8%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