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霞
重庆市开州区南门镇中心小学 405403
摘要:乡土资源就是学校周边村镇人文、自然、历史等资源,乡土资源是最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素材,是学生最直接的教材。利用最生活中的素材融合到美术教学中,发挥想象,大胆进行创作。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乡土 资源 创作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美育已经从原来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农村小学艺术教学水平也比城市低,艺术教育并未得到根本的重视,加上当下很多地区的乡土资源也存在被忽视的状况,甚至出现了衰败的状况,乡土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因此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1]怎样去开发和利用农村的美术教学资源?怎样延伸美术课堂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推动美育课程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提升美育质量,使我们的美术课不失特色成为了关键。
一、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
在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学时,要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2]
我校依托乡村少年宫项目的实施美术活动,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成立之初,学生大多数也就是画画素描等普通的比较枯燥的活动。渐渐地,学生缺乏动力,对小组活动没有了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呢?
让他们动起来就是最好的办法,乡村到处都是稻草、树根、树叶、蛋壳、红豆、绿豆……于是我让学生就地取材,带来家里最土、最普通的将这些材料拿到学校来,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却又是非常特殊的美术媒材,越是贴近生活又香又土的材料,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利用这些特殊材料来制作出来的拼贴画、手工制品等是那么精致、漂亮。
制作完成后将这些作品固定在教室走廊、回廊,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又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我们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生活材料来创造,鼓励他们去大胆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
.png)
二、深入调查,开发本土资源
“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1.深入调查,了解需求。
我校身处浦里河与清江河交界处,每年深冬时节正是甘蔗成熟之际,利用甘蔗古法熬制红糖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红糖晕香萦绕在学校四周,虽然历史悠远,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销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提高,对于精美包装的需求越来越渴求,但普通销售都是采用广告公司统一设计的外包装,千篇一律,缺乏美感,很难满足个性包装的需求。
2.选择挖掘,构思创造。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红糖包装的个性化设计是目前比较需求的的东西,让红糖包装个性化起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能有效促进本土经济发展。为此,我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深入本地甘蔗产地,从甘蔗的生长、培育管理开始,让学生参与红糖熬制整个过程,了解目前的现状。回到学校着手让学生开始构思、作品创造,要能体现红糖生产过程和红糖千年来的文化特征。
3.个性发展,形成特色。
在设计过程中,有的学生加入了地域元素,将清江河和浦里河复制到设计中,体现地域特点;有的学生引入了“红色”元素,将几位烈士故事加入到设计中;有的学生将千年新浦县遗址图案融入设计中,体现历史元素;还有的将甘蔗种植过程和红糖熬制过程体现在设计中,大胆表现人文元素。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创作,将本土元素巧妙地体现在了自己设计中,形成了每个设计的鲜明特色,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png)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热爱这片水土”。乡土资源是村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将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中发扬光大,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乡土情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美术教师而言,要更善于挖掘富有文化底蕴的乡土资源,传承优秀文化,让乡村美术教育因“乡”而生,“土”露芬芳。
参考文献:
[1] 孙彬.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没落——观《百鸟朝凤》有感[J].青年文学家,2018(30):179.
[2]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