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芬玲
宁德市华侨小学
摘要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素质教育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不断创新与改革。对此,本文探究了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有效开展,以期不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与课外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很难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全面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机能与综合素质,塑造学生人格,磨炼学生意志,这就需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目标
1.低年级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身体素质等因素,秉持循序渐进原则,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年龄较小,但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渴望对周围的新鲜事物进行探索。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不能过于注重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兴趣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建立体育意识。如,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跑、跳的特点,设计一些以游戏为主的运动,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规则的认识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体操对学生动作进行合理规划。
2.中年级体育教学目标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较为真实的认识了体育课堂教学,并在低年级阶段培养了一定的体育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如跑步、跳远等。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运动,抵触什么活动等,在此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另外,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地准备一些自主式、互动式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充分挖掘,还能为他们良好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进一步的铺垫。
3.高年级体育教学目标
学生身体在小学阶段的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是一年一个样。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体魄也会更加强健,并通过前期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体育品质。因此,在给高年级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潜力,以自主创建和自主参与的学习模式作为体育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这一阶段还要着重组织一些竞赛类的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
二、创设相应的体育教学情境
现如今,为了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调度,创设有效的体育运动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形成丰富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育动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全面改善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以便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图片、音视频以及动画等立体信息的敏感性非常高,教师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置教学内容,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启迪,有效激活学生的运动意识,激发训练思维,获得更高的运动成效。
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介入时机,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教学之前,还是运动之后,教师都可以灵活运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形式,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运动要领,或者在训练之后对学生进行补偿训练,引导他们进行训练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运动的音视频材料,给学生展示正确的示范动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蛙跳”运动为例,笔者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相应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这一运动有更加直观的理解。同时,笔者还在观看过程中,配以技术要领的讲解:模仿青蛙跳跃的动作,就是我们所说的蛙跳。所需掌握的基本动作要领为:双手撑地—后脚用力蹬地—收腹落地。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有效的调动了学生进行相关动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训练氛围也会更加活跃。通过多媒体视频对蛙跳多做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路线,尤其是教师的详细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训练切入点,保证体育运动训练的顺利尽心。
三、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身体水平的差异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应该注重的一个方面,且教师的教学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实际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分层教学计划,提高教学针对性。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有效运动,或者学生自身先天原因影响,部分学生会由于自身体质较差而不适合运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多加留心,选择适宜的、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让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兴趣,设置相应的体育项目,让他们在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身体素质好、运动细胞发达的学生,对他们的这一特长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要求他们的体育锻炼动作要标准化、规范化,从而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学生具有很高的运动天赋,身体素质也很棒,这时笔者就会适当的开发和引导这些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并切实应用到实处,且引导学生让这种天赋更加专业化,使其成长为专业的运动型人才。
现如今,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流公式已经变成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运动,促进学生认知和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与创新,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爱兴趣,促进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实现高效小学体育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艳平.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85+91.
[2]郑帆.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创新教学[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29-530.
[3]顾伟军.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