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探索——以上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Our World听说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张皎雯
[导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于2017年重新修订,新教材于2020年9月全面实施。“双新”背景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诉求
        张皎雯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于2017年重新修订,新教材于2020年9月全面实施。“双新”背景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诉求。正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其育人价值。
        听说课是英语教学重要课型之一,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育人价值的重要场域。听说课具有明显的课型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中英语听说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常常被忽略或者以应试为目的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这样的现状无法满足”双新“要求,亟待改进。
        笔者参与了2018年上海市新教材试教试用研讨活动,开展了一堂上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Our World的听说课。本文基于这堂课试教过程的反思,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的活动设计。

一、困惑与出路
        Our World这一单元由五个板块组成,都围绕着“Experience”展开。阅读和文化聚焦板块呈现众生百态和多元文化(“Life Experience”),语法和听说板块分享了UNICEF的志愿者经历(“Volunteer Experience”),写作板块要求描述新生生活的经历(“School Life Experience”)。话题由近到远,由微观到宏观;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容量较大。笔者在试教“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块的过程中,困惑和困境接踵而来。
        
(一)困惑1:什么是“Discourse Strategies”?
        新教材首页的板块介绍里,提到听说板块的教学目的之一是“Identify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of the two narratives”。什么是“Discourse Strategies”(话语策略)?
        文献资料里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且大多在对话中论及话语策略。笔者对应不同的定义,寻找新教材提供的两篇听力文本中所涉及的话语策略。
        在第一次试教之前,笔者将话语策略理解为“根据不同文体(discourse types),选择合适的语篇模式(discourse patterns),并通过使用策略保持话语的连续性(discourse continuity)”。具体来说,这两篇听力文本属于记叙文,应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呈现,并使用时间标志词和衔接词使语篇显得连贯。然而,笔者的疑惑并没有消除:教材中的听力文本并非典型的记叙文,没有明显的事情发展顺序,甚至变换陈述顺序也完全行得通。所以笔者在保留“Identify signal words and coherent words”的基础上,又增添了“identify the format”,即通过分析说话者每句话的目的,构建出介绍项目时的模板:make a self-introduction →introduce the current work →describe the programme →share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call on others。
        可惜,每一次的试教都离不开听—问—答的单向模式,不停地操练句型、分析句子,无趣之感席卷而来。那么,让学习有趣、有意义的那把钥匙究竟在哪呢?
        
(二)出路1:新课标——思维品质
        抛开discourse strategies,笔者想从新课标中寻找答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第1页)。即要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前的教学设计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启发,课程育人的价值没有体现。
        《新课标》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第5页)。
        文秋芳等人(2009)提出了我国外语学习者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见表1)。模型中明确指出了思辨能力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维度。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当帮助孩子发展这些技能,树立这样的情感态度。没有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收储存信息的过程。如果在学习中不积极分析问题、考量假设、检验推理、不以开放的心态评判论点,学生所接受的信息至多只能算知识的原材料,难以转化成有效地知识再加以运用。

表1        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三)困惑2:听说课的课型特点和目的是什么?
        按照笔者原先对discourse strategies的理解以及教学设计——分析句子,找出语篇模板,会出现第二个问题:课型特征不明显(更像阅读课)。那么听说课的特点和目的是什么呢?
        听说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场合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英语进行交流、解决问题。在达成这一最终目的之前,可理解的输入和语言形式的积累必不可少。而如何使输入的难度降低、更可理解呢?教师应当借助工具或通过活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力策略,提高听力能力。“需在课堂上教授的关键听力策略包括:有选择地听、为不同的目的而听、预测、进阶式的重构、推断以及个性化”(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David Nunan, 2005, P218)。通过训练学生的听力策略,让学生有机会聚焦形式及其意义、反思学习的过程,使他们清楚意识到“我为了什么而听”、学会“如何去听”、积累“听到了什么”,从而更有效地听懂信息和表达自己。
        
(四)出路2:新教材、新视角
1.使用新教材提供的表格,贯穿课堂始终
        仔细研读新教材后发现,课后练习2所呈现的表格(见表2)是实现课时目标有力的落脚点。
       
         表2   课后练习2表格
        用足它,既能降低听力难度,融合听力策略,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进行一番“来自灵魂的拷问”。大致的使用设计如下(见表3):

         表3        课后练习2表格的使用
 
2. 单元设计新视角,益处良多
        新教材话题新颖,语言和内容都有一定难度,课堂容量较大。因此以单元为单位整体备课,可以有效衔接、合理布局。正如上表显示,在听力策略指导和训练时,运用了语法板块“现在进行时的形式、意义和标志词”的知识,而听说课正是学生体验其语用价值的场域。
        听后任务——移民家庭孩子的志愿者项目设计承接了语法课的话题“留守儿童志愿者项目”。在语法课后,笔者要求学生关注中国移民家庭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并用正确的语法形式将其困难表述出来。前一堂课的作业成为了后一堂课听后任务的来源,而且这项任务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更真实、更有意义。
        本堂课的作业是给Teens Magazines的志愿者专栏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设计的志愿者项目。这能将同一话题在语法、听说、写作课上得以延续和拓展。

二、实践与亮点
(一)物尽其用
    如上文所述,课后练习2的表格的使用贯穿整堂课,形成了良好的内循环。而每个版块的话题与作业相辅相成,形成了良好的外循环。
(二)激活激趣
        高一学生的志愿者经历并不丰富,缺乏切身体会。笔者从学生所熟知及感兴趣的人、事着手,播放学生偶像Hiddleston所参与的UNICEF南非志愿者项目宣传视频,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直观感受,承接语法课UNICEF志愿者项目话题,激活旧知。同时扫除生词障碍:Sierra Leone(南非国家塞拉利昂)。
        在听志愿者介绍项目前,先由学生本人向志愿者发问(Want to know),然后对照听后练习的表格,验证自己猜对了多少。有趣之余,也培养了学生提问的艺术,使用了预测的策略,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好奇心,让学生清楚意识到“我为什么要听”,“我会听到什么”,促使学生成为有效地学习者。
        笔者要求学生在表述Zhang Min信息时用完整的句子。试教时发现学生的普遍问题是:They speak like a table! 如:The location is.... The duration is....The benefit is...这个问题来自于学生的表达没有根据交际的需求进行调整,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与语篇策略。因此,笔者就一个维度给学生以示范,鼓励他们选择任何一个维度,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上课现场,学生们竟互相较起劲来,生出许多好词好句。这有趣的背后,沉淀下语言的多样性,促成peer learning真正发生。之后,笔者展示Zhang Min的原话,并表扬学生的某些表达方式并不逊于Zhang Min。当然笔者也提醒他们注意,Zhang Min利用小词衔接不同的维度,让整篇表达更显连贯流畅。在对Liu Wei信息的复述中,学生们将所积累的句型和衔接方式运用无遗,完成了从词到句,最后到篇的表达。
(三)启智育人
        在听后阶段,笔者请学生们观察表格的维度,展开讨论:两位志愿者在介绍了项目基本信息之后,为什么还要提difficulties和benefits呢?
学生1:提困难是为了让你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2:但是他俩是为了招募志愿者,因此还得说些好处,吸引你去。
学生3:虽然有困难,但也会有好的地方
......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互相启迪之下,我们感悟到了志愿者精神的精髓:Giving while gaining.
        接着,笔者向学生抛出了“来自灵魂的拷问”:既然塞拉利昂的生活如此苦,你会去吗?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
学生1:会去,我会克服困难,因为这很有意义。
(笔者鼓励了这位学生的勇气,肯定了他的大胸怀)
学生2:不去,因为我知道我克服不了这些困难。
(这位学生的回答斩钉截铁,却出人意料。笔者没有否定他的想法,反而赞赏他非常了解自己,并且肯定他不想半途而废的负责态度。同时追问,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帮助这些孩子。)    
学生3:我会去,但最好有同伴一起去。
(笔者回应道:这是有条件的帮助,我认为也非常不错。你考虑的比较周全。毕竟独木不成林,独放不是春。团队的力量会更大,这样你也可以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一同前往)
        在“拷问”面前,笔者鼓励大家能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关键是真实的想法。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尊重每一种不同的想法,这样的共情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辨能力。在沟通中,笔者努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也让他们意识到众生百态,要珍惜当下,也要有共生共处的大世界观。
        
三、反思与感悟
        展示课结束,笔者再次寻求对discourse strategies的权威解读。尽管之后笔者又找到了Jack C. Richards对于talk as performance的话语策略的看法:
?Using an appropriate format
?Presenting information in an appropriate sequence
?Maintaining audience engagement
?Using correct pronunciation and grammar
?Creating an effect on the audience
?Using appropriate vocabulary
?Using appropriate opening and closing
但笔者发现,只要我们研读课标,用足教材,以单元来整体备课,达成这些目标也是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
2.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外语界》,2009年第一期
3.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