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思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1期   作者:文 / 赵福海
[导读]

 文 / 赵福海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
        父亲是农历八月二十九日过的生日。父亲的身份证上是84 岁,实际年龄是 86 岁,可他总自豪地对人说,已经 88 岁了。
        母亲是农历四月二十四日过的生日,二零零九年六月初五日母亲去世时是 73 岁。父亲独自在老家生活了整整十二年, 这次真的不能自理了,我回家再次看望父亲的时候,再次提出要父亲跟我到县城生活,他才没再说啥跟我来到了县城的家中生活。
        父母就我和妹妹两个孩子,妹夫在县城的一个学校当老师,因此,二零零零年前就来到县城居住。那时候,妹妹和妹夫经济上并不宽裕,为了生活工作方便,不得不在县城租赁了房子居住。我是考虑孩子上学,在二零零零年七月份, 在妻哥的帮助下,在县城妻哥居住的小区掏了六万元钱, 购买了一栋两层楼裸房,自己又盖了厨房,砌了院墙,盖了大门楼,总计花钱八万元。可我当时手里仅有二万元,剩余六万元全是借来的,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才还完借款。虽然, 妹妹家后来也在县城购买了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寓房,妹夫有了私家车,可外甥女在洛阳工作,在洛阳定居,为外甥女在洛阳购房又东凑西借了不少钱。我在县城的房子,二零一三年又拆了盖成了四层的公寓楼,让开发商出钱盖的,开发商补偿给了我三套不掏钱的公寓房,装修时又把多年的积蓄挥霍一空。后来,孩子自主择业,开了一个门市部、结婚、生子、办满月席,至今我仍是债务缠身。另外,妻子于二零一四年患了高血压引发的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抑郁病和右腿骨质增生病,成了半行为能力人,需要我无时无刻地
       
照顾。因此,我和妹妹虽然都在县城居住了二十年以上,但父母亲很少来县城居住。
        母亲去世前,父亲根本就不来县城居住,往往是过段时间到县城给我和妹妹家送些他们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匆匆到县城,匆匆在我家或者妹妹家吃了午饭就走了。父亲七十岁那年,问我要小竹竿给老家的菜地搭豆角架。我谎称县城家里有,带着父亲来到县城的家里,到家之后,他东瞅瞅西看看不见小竹竿,立刻就要走。我急忙解释说:“爸,今天我的工作有点忙,下午下班我就去给您弄小竹竿,您看行吧?” 父亲无奈,只好在县城的家里住了第一个晚上。第二天早饭后,在父亲的坚持下,我送他到车站,跟司机师傅再三交代, 怅然地望着车远去。
        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商量要父亲一定来县城居住,可怎么做工作,父亲就是不答应,仍是不来。过春节的时候我一再坚持要父亲来县城居住,父亲才得以答应春节在我这里过。直到年三十在老家贴完春联,父亲才跟我来到县城,过了年初三下午父亲就一声不响地走了。临走,父亲在我的茶几上,用一片纸写了一句话:“不是你们惹我生气走的, 是我住不惯,别心里有啥。”第二年春节在妹妹家居住,年三十来县城,年初五下午坚持回了老家,惹得妹妹哭了好几次。
        这次是父亲血糖高,右脚引发脉管炎,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出现溃烂,实在是自己无法自理了,才痛痛快快答应我来县城家中居住。每天我除了照顾妻子,就是专心照顾父亲。先是让父亲到县医院住了两周,把血糖降下来,稳定住,脚上溃烂的部分渐渐长好。然后接父亲回到家里,定时给父亲
       
吃药,早晚两次测血糖,晚上九点半准时伺候父亲休息,帮助他打胰岛素针。医生交代,对父亲的看护,要做到“管住嘴, 迈开腿”。在饮食上我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为父亲买来糖尿病人能吃的食材亲自给他做了吃。每天上午、下午、晚饭后, 慢慢地掺扶着老父亲在客厅里走动锻炼。尽可能地抽出时间, 走进父亲卧室,坐在父亲身边,陪他聊天,解除他的思想顾虑, 使他尽可能地愉快地和我们一起生活。
        这天晚上,又陪父亲聊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和你妈,一辈子没啥本事,你和你妹妹小时候学习都很好, 咱家经济不行,外头也没啥能耐人帮衬,没能让你们上成大学,是我和你妈一辈子的遗憾。俺们没办法帮你们,也不能给你们添乱。再说,我和你妈在农村种地,有事干有寄托,
       
还能锻炼身体。你看,你妈活了七十多,我今年都八十八了, 才不中用……”
        听着父亲温暖关爱的话语,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等我老了,不给孩子添乱就是最大的自律。我想。
        【作者简介】赵福海,笔名野森,河南省作协会员、第二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获得者。在报刊网络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著有长篇小说《月亮湾的弯月亮》、小小说集《天堂里的微笑》、诗歌集《小鸟醒了》和散文集《泪珠打湿月光》等; 文学评论集《小小说创作启蒙》获得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 长篇小说《黄金机遇》获得江山文学精品长篇荣誉。



       

       
        父亲的宝贝
        文 / 王苏华
       
       
“老祖,这个小柜子里面有糖吗?我要看看。”我的孙女萌萌拽着我父亲的手,指着书桌旁边的储物柜说。这个储物柜不大虽然不大,却是红木做的,外面看不到里面有什么东西。我不由得斜了一眼侄子,臭小子冲我做了一个鬼脸。
        今天是父亲的 90 大寿,全家人都来给他祝寿,十几口子人聚在一个屋子里满满当当的。听到我孙女问她老祖的话, 大家都把眼光投向了父亲。父亲笑着抱起了小巧玲珑的重孙女,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父亲抱起了侄子的情景。
        父亲是个老八路。一般农村里的人出来当兵,大多是烟酒不离口。我父亲很奇怪,当了很多年的兵却不喜烟酒。记得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从插队的农村回家来过春节, 正好赶上母亲冲着父亲直嚷嚷:“家里的钥匙我都有,为什么这个柜子不给我钥匙?你是有什么事瞒着我吗?”我赶紧询问啥情况?原来是因为父亲自己做了一个小木头柜,没有给母亲钥匙。父亲笑着说:“你这个大小姐出身的,自己放的东西都经常找不到,不给你钥匙是怕你丢了哈。”
        “那不行!夫妻之间不应当有互相隐瞒的事情。”母亲是部队指配给父亲的女大学生,从我记事起,母亲在家里就是说一不二的。我一看势头不好,转身拿了一个口袋下楼买菜去了。等我回来的时候,家里已经风平浪静。母亲笑眯眯地坐在床上看书,旁边那个小木头柜上放着一杯热茶。
        后来我和哥哥都结婚生子,那个小柜子也从小木头柜, 换成了七合板的床头柜。我侄子三岁那年,回我父母家过春节,一不小心脑袋磕在了床头柜上。父亲赶紧抱起他说道:“坏柜子,碰到我们家宝儿了,爷爷给你吹吹。”然后父亲又轻轻用脚踢了一下床头柜。一旁的母亲赶紧扶住柜子嗔怪到:“你小心点。”
        一转眼我的儿子和侄子都结婚了,那个床头柜也换成了红木的储物柜,我们依旧不知道那里面有什么。我原来认为那里面可能放着父亲的勋章;或者是家里的存折、房产证什么的也没在意。可是当我有了经济适用房指标,回家拿户口本办手续的时候,才看到家里的存折和父亲的勋章,都锁在书桌的抽屉里。
        有一次我侄子问他爷爷,能不能打开这个柜子,让他看看里面有什么。我父亲严词拒绝了他的宝贝孙子:“这个柜子和你无关!”我记得当时我侄子的哭声吓了我一跳,看来我侄子对这件事是记在心上了。因为他作为我们家族里第 4 代独苗,我父亲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要求;所以他才在今天鼓动我父亲最疼爱的重孙女来问。
        “你这个小机灵鬼呀。”父亲用手指头轻轻点了一下萌萌的额头,然后放下她说道:“我本来今天就想把这个谜底
       
揭开的。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他一指我侄子:“尤其是你这个臭小子!你那点鬼心眼儿我还不知道?都快当爹了, 还那么没正行。”然后转向我母亲:“老伴呀,你把柜子里的东西拿出来吧。”
        “好嘞!”母亲答应着蹲下身来,打开柜子往外掏东西: 有我结婚时买的洋河大曲;有我哥出差买回来的汾酒;有我儿子结婚时买的“轩尼诗”;有侄子结婚时买的“海之蓝”。我的嫂子在一旁感慨了一句:“这可真是跨世纪的收藏呀!” 家人们皆频频点头、小声议论着。但是当我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布包,放在桌上慢慢打开时,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了, 布包里面原来是一瓶茅台酒。
        只见这瓶茅台酒身上裹着的薄纸已经发黄、缺损了,正面右下角是“地方国营企业茅台酒厂出品”,反面则是“……。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三大革命运动,……”
        我立刻惊呼起来:“爸!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茅台酒呀!那时咱们家的日子很紧张的,您怎么会有这种茅台酒?”我哥哥也在一旁接话说:“每到您过生日的时候, 您都会喝点酒,可是从来没见您拿过这瓶呀。”
        父亲慢慢地在桌子边坐下没吭声,母亲开口说话了:“你爸爸的一个战友,在那个非常时期被别人诬告判了刑。因为你爸爸的帮助,他才得以在 79 年平反昭雪。这瓶酒是他特意托了人,去友谊商店买来送给你爸爸的。你爸爸一直舍不得喝,还特意做了柜子收藏起来。你们是知道的,就连我们金婚、钻石婚纪念日,他都没舍得拿出来喝,今天不知道为什么要拿出来?”
        顿时,屋里所有的人都看向了父亲。只见他坐在桌旁轻轻抚摸着茅台酒瓶子,眼光有些迷离了:“我们两个都是不知道自己生日的穷孩子。因为是同一天入党;所以部队首长就让我们都选择入党的那天做生日。当年我们就约定好了, 等我们过 90 大寿时一起喝这瓶酒。可是……他七年前就去世了。”
        作者简介:王苏华,女,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盲协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写作学会理事;老舍文学院学员。金麻雀网刊、《河北小小说》签约作家;北京小小说沙龙会员。小小说作品在国内外刊物上均有刊登。曾获金麻雀网刊(2019) 年度新媒体小小说优秀作家奖、(2020)年度小小说佳作奖;
        《今古传奇》首届闪小说优秀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