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娜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小学 广东省 深圳市 514800
本班有一名叫丹丹的女孩,7岁,患有孤独症。开学第一天,我点名,点到其他同学都说到,点到丹丹的时候,点了好几次都没人应答,我问:丹丹到了吗?她的幼儿园的同学说:”到了。她不说话的,她幼儿园的时候也是这样”。后来我观察,她整天坐在位置上画画,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与她交流比较吃力,要放慢速度,用简短的一、两个字进行对话。集体活动时,总漠然的呆在一边,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她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排队洗手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的拉,更有的时候,即使老师带领她到活动场地,她也是旁若无人的定格在那里,什么也不动。很少讲话,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
学生家庭及社会生活状况
丹丹是独生子女,爸妈要上班,爸妈在工厂打工,晚上周末经常要加班,没时间陪孩子。挣的钱也不是很多,居住在租的小房子里,平时由奶奶照顾。奶奶是农村的,不会说普通话,说话很大声,经常打骂丹丹。妈妈平时话也不多,去家访的时候,问一句答一句。爸爸也不是很多话。平时奶奶在家话最多,是奶奶说了算。
心理行为问题描述
丹丹的孤独症是生长环境造成的。整天跟奶奶一起,奶奶不会说普通话,说家乡话,她听不懂普通话,所以没办法跟其他小朋友交流。奶奶又整天骂她,打她,她有什么需求也不敢说。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丹丹的语言发展能力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久而久之,丹丹就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慢慢的演化成当旁边一切事物不存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她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喜欢画画,画的还挺好,字也写的很工整漂亮,但是有点慢。喜欢自己玩,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预期目标及干预计划:
预期目标是:1.能帮助老师做些小事;2.能听从老师的指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3乐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4、能参加集体活动。
干预计划:1.培养兴趣,引起注意。2.表扬鼓励,培养信心。3.老师多关注,同伴多帮助。4.创设游戏,提高能力。5.家校配合,共同进步。
干预过程及成效
1.培养兴趣,引起注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患有孤独症孩子而言,要引起其注意,必须先从其兴趣出发,引起她的无意注意,然后将她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服从教师的言语指令。但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孤独症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很差,所以,给出的指令必须是简单的,而且要统一,变化尽可能少。例如上英语课,我用Hello跟他们每人都打一声招呼,然后击掌。我发现她对击掌很感兴趣,会引起她的注意。同时丹丹对欢快简单的英语歌曲感兴趣,她高兴起来的时候也会和老师说话,久而久之就改掉了不说话的毛病。
2.表扬鼓励,培养信心。
老师的一个表扬、一个鼓励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奖赏。对于一个孤独症孩子,则更为有意义。在她封闭自己的同时,自卑应该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杀手。为了给丹丹自信心,我不放过她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努力去挖掘、放大她的优点,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及时给予口头肯定、鼓励:“Nice”、“Super”有时还予以“小红花”等的物质奖励,以此来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例如: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我运用最多的策略是鼓励。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她的“闪光点”,从发现她的优点入手,当她听懂了我的话语、说出了一些简单的表达语句,我就会赞扬她,奖励她一些她喜欢的物品,激励她继续努力。如在“击鼓找物”游戏中老师用小棒击鼓,让孩子围着圆桌顺着一个方向走动,鼓声一停,则让孩子停下,并按老师的指令去找物。如“Give me the ball.等。因为孩子对敲鼓很感兴趣,老师就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当孩子拿对了就抱抱她,或者向她微笑表示表扬,最后让她敲一下鼓,然后再进行游戏。
成功体验对一般孩子来说,或许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丹丹来说,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我常有意降低标准,为她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她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她获得点滴进步时,我则夸大她的进步、成绩,从而调动她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同时让她产生一种期望自己能有更大成绩的心理。
3.老师多关注,同伴多帮助。
教师要摈弃一切成见,对自闭症孩子投以真诚、持之以恒的爱,也包括自闭症孩子走出自闭心理,从身心上接纳教师,从而双方在身心上互相接纳,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孤独症倾向的孩子由于身心特点,情感极不稳定,不喜欢接近周围的人,对情感的体验也不深刻。要想对其进行教育矫正,让丹丹接受我是前提。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用亲切的语言与她说话,拿出她喜欢吃的糖果和最喜欢的玩具,让她慢慢地接受我,解除排斥的心理。我觉得在心理上予以温暖的同时,我还注重身体的接触,平时多去抱抱她,有空多陪她说说话,常有意地摸摸她的头、拍拍她的肩,让她知道老师是多么的喜欢她。这时她会回报我一个甜甜的、幸福的笑容。孩子在校时间内,接触最多的便是其他伙伴。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其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更胜于老师的教育。因此,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客观环境,为她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于是,我在班内开展了“I can help you!”的活动,鼓励引导大家一起来帮助、关心她。通过此次活动孩子都伸出了援助的小手,他们都争着教她如何穿鞋子、穿衣服,如何进行游戏等等,她一有困难就会有同伴去帮助她。在共同的游戏学习中,用其他孩子的积极热情去感染她,充分的调动起她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辨别colour的活动中,一位同学说yellow,其余两位同学看谁指得快。或者一位同学指,看看两位同学谁说得快。这时她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来,乐意地学着说英语。
4.创设游戏,提高能力。
游戏是丹丹最喜欢的活动,为了她我设计了玩角色游戏,我让她扮演站在店门口的服务生,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重复地和别人打招呼:“Hello”、“Come in”等。我鼓励其他孩子主动去与她沟通,向她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老师的提示帮助下她也要试着作出简单的回答。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很重要的。每天的区域活动也是她喜欢的活动。因为在活动中,她能依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内容。在活动中我采取以大带小的形式,即能力强的孩子带领她一起参与活动,相互之间要沟通,在活动中会问她喜欢玩什么,还会教她学说玩具的名称,如“doll”、“car”、“ball”等,让她既玩得开心,又从中得到了练习说话的机会。
5.家校配合,共同进步。
在特殊教育的领域里,不仅需要有教师和专家的参与,而且更需要家长的参与。预见其发展障碍而进行干预,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对丹丹进行教育干预的过程中,我与她的家长共同商讨各项教育对策和训练措施,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和特点,在实施教育训练过程中协调一致及时交流,发挥互补作用,逐步矫正孩子的缺陷,促进其早日康复。再说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最能洞察孩子心理、生理和情绪的变化,最能了解孩子的所缺所长之处,最清楚孩子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在我的建议下,她的家长带她到医院去治疗。因此,家长与学校老师配合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两年后,丹丹话还是不多,但是基本上能和其他同学交流,也能按照老师的指令来完成活动,当我看见她脸上的笑容的时候,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