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宵鹏
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中心小学 322100
摘要: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和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角色。而阅教学是语文学科构成部分重点之一,运用多种方式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课堂阅读教学中有针对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开展高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教学举措,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前言:
阅读是学生了解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能够了解知识、积累素材,还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掌握到基础的学习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通过挖掘教育元素、扩展知识面、开展阅读活动、评价激励的方面,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
一、挖掘教育元素,培养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当学生具备一定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明确作者的意图,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通过阅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打开自己的眼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通过阅读,深入发掘文本里面的内容,发挥语文阅读的显性作用,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更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前,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掌握教材特点和多样化的教育元素,从而结合小学生的思维心智发展特点,在教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引入一些具有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主题对其进行筛选和融合,以此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文学的基本素养。
如,在《丑小鸭》教学时,教师可以去收集一些关于丑小鸭以及作者安徒生的资料,结合其他作品《冰雪女王》、《爱丽丝梦游仙境》、《木偶奇遇记》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开始阅读,用此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童话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在童话中学习一些生活经验。接着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丑小鸭总被大家欺负”、“丑小鸭和它的兄弟姐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我们以后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而知道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重要性。进而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提升阅读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关键,对以后阶段的语文学习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知识视域。同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体味阅读作品的意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汲取阅读知识营养,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构建能力。
如:在《繁星》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好词好句积累本,在阅读过程中对较好的语句或修辞手法进行摘录,积累文中描写天空的优美句子,不断品读、体会、领悟,提升阅读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在课上进行放映,将阅读方法以及技巧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可阅读的高质量文章,并进行有效阅读,继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展朗读活动,增强阅读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通常采用引导学生进行默读的方式,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朗读来带动学生对于课文的精读,通过开展多样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时的语感,增强学生阅读时的自信。
如,在教学《中华少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这篇课文与同是少年的大家有着天然的感情联系,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相信大家也有着自己的感悟。接下来就让大家带着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来进行朗读。首先让我们来进行分组朗读,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部份,我们再来比赛哪个小组朗读得最有情感。”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在阅读时的积极性。同时,阅读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少年对于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意义。接着教师就可以领导小组进行朗读,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全方位地进行阅读,使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之中。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单独朗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音和情感的把握进行有效地引导,充分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当中的价值。到最后再由学生得到其中的感悟并予以分享。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用字的深层含义,通过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的转变了解作者的思考及其想法。
四、设定评价激励,增强自信心,培养阅读能力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评价激励环节也是有效策略的之一,教师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应通过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激励。教师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不但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还可以激励学生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达成语文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做好不同层次的评价,旨在帮助所有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摒弃阅读不良习惯,进而提高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如,在《草原》教学中,草原迷人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景色美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可爱的草原充满向往与喜爱之情。教师通过这样对主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找出全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并及时给予积极回答的学生激励评价,给予肯定。针对没有积极思考、参与的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引导进入阅读学习的学生教师也应即时评价激励,为序后的阅读能力培养积蓄力量。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传递语文阅读方法。通过挖掘教育元素,培养阅读思维;提升阅读素养,扩大知识面;开展朗读活动,增强阅读语感;设定评价激励,增强自信心等几大方面的阅读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阅读方法基础上,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切实的提高,进而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汪旭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亚太教育,2020,(6):89.
[2]冯旭龙.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