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 合肥市包河区 230041
摘 要:儿童哲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是基于儿童立场设置的,都强调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将儿童哲学的思辨性教学理念及策略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既有效节约了课程教学时间,也深化了学生对道德法治观念的认知,继而影响学生的社会行为。本文基于笔者在所任教学校的儿童哲学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在小学低年段整合儿童哲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方法,力图为儿童哲学在小学低年段的课程实施,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儿童哲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儿童立场
引 言:自上世纪70年代李普曼教授提出“儿童哲学”概念以来,儿童哲学已经在世界各地的中小学得到广泛开展和实施,国内的儿童哲学研究也越来越热。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即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小学低段儿童哲学教学实践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小学低年段实施儿童哲学课程,最有教学效率的方法,就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注重“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也强调青少年法治教育(“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这与儿童哲学培养关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核心目标十分契合。另外,当下《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现状是很多教师在授课时,或直接说教,或仅仅浅表性地传递理念,没有给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沉淀的机会,学习效果不佳。这一点,恰好可以通过强调思辨特质的儿童哲学教学策略来弥补。
因此,将儿童哲学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整合,让“哲学鸟”飞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既符合儿童哲学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天然联系,也是解决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问题的智慧之举。那么,在小学低年段整合儿童哲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方法有哪些,笔者做了如下总结:
一、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依据之一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1.儿童与自我、2.儿童与社会、3.儿童与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4页]在三条主线的指引下,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各册教材的教学主题有:
表1 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各册主题

如表2所示,这些主题,与笔者在参与“小学低段儿童哲学教学实践研究”时,梳理出来的36个儿童哲学课程主题具有很明显的相关度。首先,二者都基于儿童与自我、
表2 低年段儿童哲学课程主题图谱
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个维度来设置课程内容架构。其次,主题内容之间多有重合交叉,比如一年级上册《我是小学生啦(拉拉手,交朋友)》与儿童哲学主题“友谊”、《天气虽冷有温暖》与儿童哲学主题“季节”“冷暖”、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班级(班级生活有规则)》与儿童哲学主题“规则”之间的关联等。最后,儿童哲学和《道德与法治》都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都有鲜明的儿童立场,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然是相互呼应,相互融合的。
二、选用恰当合用的哲学绘本
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心灵世界,当把这些寓于故事中,故事走进了儿童的心灵世界,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的心灵世界。”[ 成尚荣:儿童立场(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86页]因此,要将“道德”、“法治”这些充满宏观意味的概念、道理教授给低年段的学生,选用故事性强的教学材料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故而在教材编排时,采用了类似绘本故事的图画+文字的形式。曹文轩说,“好的图画书是离哲学最近的”。图画精美、故事精彩、哲思深刻的绘本故事,既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能深化孩子对自我、自然、社会主题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班级(班级生活有规则)》时,可以先完成《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培养出集体荣誉感,再过渡到“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个话题。借助《老虎先生来撒野》这个哲学绘本,结合对角色的理解,说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班级生活中有哪些规则?”,思考——“为什么要有规则?”“规则是否可以打破?”“规则是否可以重建?”“勇敢做自己和遵守规则之间是否存在中间道路?”等问题。在一次次逐步深入地追问中,学生对“规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理解了“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将规则“刚性的外在约束”转化为“柔性的内在自觉”,这为后期对“法治”观念的学习也打下了认知基础。
三、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品德教研员、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核心作者方丽敏认为,新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求教师教学时:“从教材设计出发,倡导活动化的教与学”“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活动化”和“规则”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来实现。
1.在对话与交流中学习
苏联著名学者巴赫金认为:“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对话”是儿童哲学课堂最常用的教学策略“从本质上看,对话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反过来看,思维的本质也是对话性的。”[ 成尚荣:儿童立场(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页]。低年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组织平等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进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生成更加科学的道德与法治认知。
2.在游戏和玩耍中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就教材内容的编排来看,其活动性特征是很明显的。比如一年级下册《和风儿一起玩》、二年级上册《全班来跳集体舞》等栏目的设置。这些具有“游戏”特征的活动,可以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内化知识、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游戏”本身包含着自由与规则、自我与他者对立统一的哲学意蕴,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一种生动的哲学探究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丰富多彩的哲学游戏,儿童既习得了道德法治知识,也锻炼了思维。
3.在模拟和表演中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这就要求低年段教学时要注重对“生活情境”的营造。在课堂中营造“生活情境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对教学涉及的场景进行“模拟和表演”。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交通信号要知道》时,可以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不同交通标志代表的含义。再邀请现实中的交警到班级“现身说法”,最后将学生分配为“行人”“司机”“交警”等出行场景中的角色,表演真实出行时的各种场景,从而强化对交通信号指示意义、交通规则的认识。
四、结语
儿童哲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是基于儿童立场设置的,都强调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将儿童哲学的思辨性教学理念及策略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既有效节约了课程教学时间,也深化了学生对道德法治观念的认知,继而影响学生的社会行为。让“哲学鸟”飞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让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更富生机。
参考文献:
[1]安宝珍,郭雨馨:“儿童哲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1)42-44.
[2] 姚玉琴,李应刚: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2):47-49.
[3] 成尚荣:儿童立场(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 高振宇:以绘本为载体的儿童哲学对话——基于上海市某幼儿园的案例分析[J].教育导刊,2014(10)
[5]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