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迪
慈溪市横河镇教育办公室 31531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是一次推动。而小学作为整个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其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则成为社会的主要关注点。如何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立足于现代人文关怀视角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推进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进步。
一、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与学生沟通间存在代沟
小学生的生理年龄一般在6至12岁左右,无论是其身体发育或是心理发育程度均不成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说话做事多处在天真无邪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状态。小学生有着丰富的好奇心,在学校里活泼好动,不能长时间的控制注意力,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走神,喧闹的情况。其次,小学生的认知不完善,理解能力不足,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很好的自主掌握。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在思维方面与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教师缺乏引导的耐心,忽视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常常以面对成年人的命令口吻来教育小学生,态度过于严肃。在本性活泼的小学生一时违反纪律后,一些教师经常采用惩罚甚至体罚的方式,或者是严厉的口头训诫,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导致排斥学习。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也就也来越多,教师也就更难以感知小学生需求,理解小学生心理。
2教师教育思想观念陈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关注不够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都有受到过韦伯、泰勒等人的制度化管理模式理论影响,在教育模式初始发展的一段时间内确实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流畅运转。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管理方式越来越要求从程序化、制度化、指令化转向人性化、综合化。小学生不是学习机器,不能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素质评价指标,也不可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度追求教学效率与数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形式,机械地讲解教材。这不仅让小学教育失去了教育本身的乐趣,成为了“填鸭式教学”,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教学手段发展,业务水平逐渐落后,导致学生在教学地位中处于被动接受,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与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教师的班级管理模式较为僵化
学生属于班级的主体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一些教师大包大揽、“一言堂” 的现象常常存在,学生的主要任务仅仅是机械接受和无条件服从。例如,在班级干部、三好学生等的评选中以教师的个人评定直接决定,就教室的布置、学生座位的布置仅仅凭借个人好恶,甚至不允许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问题与意见。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而教师仍然以事必亲躬的方式管理班级,样样代劳,事事做主,没有引导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做事无主见,只会服从权威,扼杀了小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成长。制订的管理制度没有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成年人的心理制定目标计划,目标过于高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束缚了小学生的天性,不得不为了完成教师的计划与作业,阻碍了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使管理方式、班规制度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事,学生或按律遵守,或难以遵守,或故意违反抵抗,产生师生矛盾突出,关系紧张的负面情况。这种僵化的班级管理方式漠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教育不能缺乏民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需要平衡,部分教师多只注意教育行为的实施,学生的情绪被搁置一边。
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培养人才,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育者也要接受来自受教育者的教育,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特别关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即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因此学生经常被许多教师忽视,
二、人文关怀对于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文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了解人,研究者必须着眼于整个人,包括其需求和愿望、能力和经验、痛苦和喜悦、人生观、世界观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告诉我们:班级管理应该注意人文关怀。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和发挥小学生的“人的主体性”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面对目前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开始呼吁教育情感的重要作用,呼吁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能够让我们的教育时刻充满人性,得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措施的有效应用
1营造校园人文关怀文化
小学的校园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环境,同时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营造一种充满浓厚人文关怀,适宜小学生心理的校园氛围,对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个学生热爱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营造人性化的课堂环境,是新时期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全体学生所向往的。比如丰富校园中的关怀性质标语,把规范与训诫以更加亲切的口吻表述出来。增加校园中的日常活动设施,例如使用贴合实际的宣传画,将积极健康的品质精神“润物细无声”的传导给小学生们。人文关怀的环境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无形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所以,打造一个人性化、充满关爱的校园以及班级环境,能使得小学生们在熏染中茁壮成长。
2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
教师是小学生们在学校生活中最直接接触的人群,也是对小学生学习成长与素质发展最直接的引导者之一。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首先也需要重视教师的情感诉求。小学教师是学生启蒙阶段的关键性引导者之一,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中,教师往往被限制在教授课程的职业身份里,而自身的个性对于学生的影响则往往被避而不谈或是忽略,这制约了教师对于教育模式的个性化创新探索,使得对于教育工作同样失去热情,这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极为不利。因此,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创新平台,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实际情况,多倾听教师内心的真实工作经验与感受,重视教师的工作成果与进步观念,对于学校作出管理模式的人文关怀化改革有着重要帮助。教师在学校内受到关怀与鼓舞,工作热情自然会有所提高,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随之也会逐渐增强,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人文关怀素养提升。
3从学生成长角度注入人文关怀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个人的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时刻谨记这一点。以教学为例,教师应是学生的引领者,引导学生主动对学习产生兴趣,逐渐发现学习的探索乐趣。小学生处在心智发育期,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稳定与未知性,所以教师不能用一套方案应付所有学生,将每个学生都简化成相同的对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与喜好、心理素质、擅长技能进行教学安排,不断调整教学的手段与计划,让课堂变得丰富,声音多一些,色彩多一些。在日常管理方面,小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专注力弱,难免会违反纪律与指挥。而学校与教师正是要做好用恰当的方式教会小学生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过度干预,也不能过度放纵。很多教师在教导犯错的学生时,常以居高临下的身段,用成年人中上下级的关系来谈话。殊不知这会破坏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理念,导致小学生也许在表面
服从,而内心产生强烈的悖逆心,进一步强化了错误的观念。因此,教师应当多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参与学生的生活,保持平等尊重的距离与态度,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能够自觉发现错误,并且改正,养成好习惯。最后在组织方面,无论是组织过程还是活动内容,学校应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满足自身需求,让学生从其中感受到收获感,真正实现组织的人文关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建立起一套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是符合各方面实际发展需要,而且对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应不断立足实际,结合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与时代人才需求现状,对目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与总结,为下一代的全面成长,新时代教师素质的提高做好指导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