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国情怀中看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宋薇
[导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宋薇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利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中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关注历史中的人;关注历史中的事;突出教学主题几种策略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历史情境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其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试以自己的部分教学实例说明其实施策略。
        策略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家国情感氛围
        将“家国情怀”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利用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中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这种家国情怀如何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呢?我觉得可以用些文献史料,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比如在讲辛亥革命的背景之军事基础,我用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中“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学生读着革命党人的家书,感受到他们充满了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情感以及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令人感动啼泣。再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刚好是12月13日,为了纪念死难者,在课堂上让他们起立,跟他们一起默哀了三分钟。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策略二:关注历史中的人,让历史有血有肉
        历史学是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情怀的责任和使命。但老师上课一般过于侧重讲解知识点,历史教学中人长期缺席。没有人的历史教学,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悖于历史教学的真谛。新课标的家国情怀更离不开人。因为家国情怀必然是人的家国,人的情怀。
在讲述《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谭嗣同在从容就义前写下的一段话。“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听到下面几个学生在小声嘀咕:谭嗣同实际上是白白丢了性命,太迂腐了!我意识到如果一味地把我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话,学生可能不会接受。而相反如果我能利用好这个有利的契机,反而可以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这时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流程,马上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谭嗣同之死到底有没有意义?”学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并且争论的非常积极。认为无意义的人觉得:谭嗣同本可以不死却一心求死属无谓牺牲,死得冤枉;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谭嗣同完全可以留着有用之身,可以从头再来;还有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在有生的希望下却求死,对不起家人朋友,实属不孝”; 甚至还有人说他如不死的话,会象杨度那样思想转变,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认为值的人觉得:他的死证明了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死明志,死得其所;他的死唤醒了国人的觉醒,如果他不死的话甚至会成为革命的障碍;认为他死的值的人一般都是从精神角度出发,甚至还有个学生举了1964年一名巴拿马学生为维护民族尊严,在运河区升起巴拿马国旗时,遭到美军枪杀。这个学生的死看似毫无意义,但却揭开了巴拿马运河主权回归运动的序幕,最终使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主权……听到这些,我真的是很欣慰,这本身是个开放性的命题,难得可贵的是引发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思考,在辩论中学生对生命价值有出乎我意料的精彩理解。


        策略三:关注历史中的事,让历史精彩纷呈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对很多人来说有种陌生感。教科书由于篇幅所限,有时只能把历史上的人和事割裂开来。再加上中考的压力,老师过于讲解知识点,也忽视了历史上鲜活的人和有趣的事。如果历史课堂上缺少了人的故事,人的情怀,则会丧失灵魂和精髓。
        历史课难上,这是历史老师的普遍认识。但一般的人觉得好上,包括一些别科目的老师,他们觉得历史课就是讲故事,讲几个故事,四十五分钟就到了。所以现在历史老师上课不敢讲故事了,生怕落了俗套。一堂课总讲故事肯定不对,但一堂课从不讲故事更不对。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趣味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故事进行恰当的描述,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中的思想上的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我用了《何文鼎的命运》这个小故事:明朝中叶,弘治皇帝(1488~1505)的舅舅张鹤龄屡次违反宫中规矩随意进出皇宫,太监何文鼎想依法诛之。结果被皇帝知晓,于是下令收捕太监何文鼎,并亲自审讯:
弘治皇帝:“汝内臣安能如此,是谁主使?”
何文鼎:“主使者二人,皇上亦无如之何!”
弘治皇帝:“彼为何人而我无之何?”
何文鼎:“孔子、孟子。”
弘治皇帝:“孔、孟古之圣贤,如何主使?”
何文鼎:“孔、孟著书,教人为忠为孝。臣自幼读孔、孟之书,乃敢尽忠。”
——综合《皇明纪略》、《苑洛集》、《万历野获编》编写
讲完故事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何文鼎是明朝一太监,居然也能满口孔孟之道,说明什么?”使学生通过故事理解史事,认识儒学的深远影响,即汉代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价值评判的一个标准。再请学生给何文鼎设计一种结局,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大多以为何文鼎会得到皇帝的谅解时,我给出史实:弘治皇帝动怒,命武士将何文鼎活活打死。史实与学生心里的想法有出入,这时我又补充了一句话“我捧你你就是个杯子,我不棒你(放弃你)你就是(玻璃)渣子”,有一个学生一听就说“经典”,话不是我的原话,是最近网络热语,但放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何文鼎的命运出乎学生的意外,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为什么”的思考,马上就想通过课堂了解儒家是如何演变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儒家思想的演变,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落地生根。
        策略四:突出教学主题,激活历史课堂
        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了灵魂,内容再生动,都是摆设。一节课的灵魂,我们也称为教学立意或者是教学主题。她是从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凝练出来的,是本课的主题,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维重视并产生认知需要和学习期待。
        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用“一个“苹果” 引发的思考”直接导入,让学生思考苹果在世界和在中国的情形,感受、感悟经济全球化,并深思面对经济全球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直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这种经济类型枯燥的课,用身边最熟悉的东西直接导入,学生对这些感兴趣且符合他们的认知。而且后面的设计中整个课堂教学在苹果手机演变的“一线”延伸之中,不断的把一个一个的相关内容穿缀其上,即所谓“串珠”。这些“珠”使得课堂视野开阔,内容复杂丰富,结构摇曳生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的所有内容都在讲苹果手机,这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但课堂的最后我拿华为为例,让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结出自己的苹果?”让立意升华。通过对华为的学习,了解到处在全球化时代下对外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吓,需要提升对民族品牌的自信,进而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也增进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并将这种自信力传递给学生。
        终上,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历史教师应运用多种策略、立足课堂推进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融合时代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深厚了情感力量,也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