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山
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洪门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工作在我国小学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化,数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针对性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及应用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讲解”的方式,这种“大水漫灌”式的理论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开展策略
小学是学生养成各项基础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开展高质量的数学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养成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很多数学课程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牢牢占据着课程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兴趣不足。由此可见,创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应用分层教学法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分层,提升课程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程开展过程中,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主要导向。如果要开展分层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将班级教学目标的细化为由高到低的不同层次,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数学水平选择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方式。
以笔者的课程教学活动为例,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图形”这节课程的相关知识时,针对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我更注重于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如果学生的三维立体构图能力比较强,那么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构图能力的互补,这样学生在面对各种图形题目的过程中就更加得心应手。在进行教学目标分层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形成偏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优则鼓励、缺则勤勉。通过注重个体教学,来实现整体的共同进步,提升数学教学的成效。
二、教学内容分层,突破知识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课程活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环节,高质量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以笔者的课程教学活动为例,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钟》这节课程的相关内容时,针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我指导他们进行日期的计算并和正确表示出来;针对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我指导他们负责统筹课程实践活动,将不同时间所对应的实践进行连线;针对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制定设计说明,向大家展示本小组的设计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将课程内容延伸到“图形旋转”“平移”这两方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半圆、三角形等不同图形的纸板和方格纸、直尺等绘制工具,探究图形运动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要进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变化运动演示,并画出相应的运动图形。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一定的数学基础。
(三)学生主体分层,提升课程质量
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对学生主体进行分层。以笔者的课程教学活动为例,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圆的周长”这节课程的知识时,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首先是针对A层次的学生,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为学生设计的相应的教学情境——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了亮哥哥学习小组,从同一个位置出发,一组学生按照圆形的轨迹进行运动,另一组学生按照方形的轨迹进行运动,让学生猜一猜哪一组会先到达重点。通过这样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知识入手,对圆的周长知识形成了解。针对B层次的学生,我鼓励学生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形的周长,比如采用“滚硬币”的方法或者“剪纸杯”的方法,过着采用“缠绕测量”的方法,深化学生认知。针对C层次的学生,我适当加深了问题难度,要求学生在应用不同测量方法的过程中对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行总结,并从多组数据中分析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结语:
综上,小学是学生养成各项基础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数学课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模式进行分层,形成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使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这需要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数学课程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莹玲.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J].才智,2020(16):38.
[2]李巧梅.“学生本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