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梁文羡
[导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梁文羡
        广西柳州市白沙中心小学  广西柳州市  545114
                          
        摘要:“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而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本文将对培养学生数感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课例  数感
        本节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立德树人课堂概念教学模式有五个关键要素:问题、方法、事例、结论、拓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落实的:
        一、联系生活,在问题情境中建立数感
        《课标》中指出:“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数感意识的建立也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数的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对物品的平均分来理解分数的概念。
        课堂开始,教师出示主题图创设了秋游户外野餐的场景,唤起学生经验,激发认知冲突,引出新知,体会分数产生于生活实践,“一个西瓜该怎么分?”的问题情境,借助实物和操作教师从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感知二分之一。第二层次,把分西瓜换成分月饼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交流来理解二分之一。第三个层次,“你能举例说说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等,感知“把一些物体或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三个层次的教学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感受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的二分之一,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较容易的通过感观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动手操作,在方法多样化中形成数感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比低年级数的认识教材,学生会用小棒、计数器、点子图、数轴等数学工具突破十进制的概念,学生在构建数概念往往经历了“动作模式——表象模式——符号模式”的过程,因此把抽象的数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至关重要,数形结合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有效结合。


        本节课教师借助名师课堂、课件演示、语言表征三个层次,利用不同的实物模型(西瓜、月饼)、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表示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分数,直观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文字含义形象地展现出来。数概念的教学中运用直观帮助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思维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与现实之间的链接,探索方法的多样化,助力于数感的形成。
        三、丰富外延,在具体事例中发展数感
        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健全意识的传播媒介。开课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每人得到“半个”的生活经验引出分数,随着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折一折,体会二分之一逼近可以表示半个西瓜,半个月饼,还可以表示许多实物的“一半”,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再用学习二分之一的经验为依托,根据课前准备的学具或教材提供的直观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整节课通过分西瓜、月饼、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探究,除了探究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外,提出“你还想到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 学生有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作基础,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体会分数的具体含义,注意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它的几分之一,体会分的是“谁”就是“谁”的几分之一。学生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数的外延越丰富,数概念的内涵也就越深刻了。
        四、个性表达,在总结概括中强化数感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学生动手探究,并借助名师课堂的互动,老师提出思维支架,思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有的学生用手比划着,有学生借助学具直接表示,也有的用语言表达不同的物体,如“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有语言、动作等不同的表达,正因为有了这样具体的个性表达,再去抽象“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概括出分数的概念。
        五、结合情境,在拓展应用中渗透数感
        数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数的应用意识,而在情境中拓展应用,渗透数感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是从数学的角度去找分数,在教学中从生活的角度去拓展数学问题的思考,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开展数概念的教学。如 “1.看图,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2.你能用涂色表示这个分数吗?3.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哪个分数?4.□是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状?”等等, 帮助学生在直观模型支撑下完成对分数认识的内化、应用。在情境中渗透数感的培养,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充分体验、经历和感受逐步建立起来。整堂课的教学紧扣概念教学的五个关键要素,借助资源名师视频、动手操作、语言表征让学生不断感悟几分之一的分数本质,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学会欣赏,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数概念的教学中关注“问题、方法、事例、结论、拓展”五个关键,找准着眼点,踏踏实实的落实立德树人课堂,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课堂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彭辛祺.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2]朱金华.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4]吴美琴.数学要“有感而发”——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J].当代家庭教育,2019(24):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