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
摘要:先进有效的教学理论可以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不足的情况下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的启发和深度学习的着眼点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详细介绍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知识学习状况,设置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讨论话题,促进学生有效交流等,促进一些深入的学习课堂的实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深入学习 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先进教育理论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应用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更新自身本来的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更积极的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建构主义深刻的学习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状态的积极变化,更积极、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中的收获。
一、小学语文教学不足时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的因素,如教师教育理念因素、授课方式因素、情感态度因素等,还有学生的学习动力因素、学习方法因素、学习态度因素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影响教学。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实际主导课堂,限制学生学习积极主导性,不利于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观念应该改善,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或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对象。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也不足,课堂教学活动过于单调重复,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妨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重点是学生自发、自主、自动地吸收知识,融合学到的知识,不断提取其中的精华,形成对个人知识的独特理解,促进学习效果的不断进步。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从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主体认识不足,关注学生的表层学习需求,忽视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缺乏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建构主义深层次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展,减少不良因素的干扰。
二、阐述深度学习的着眼点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深刻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削弱教师主导,强调学生角色,刺激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新,帮助学生继续探索知识世界,增加学生有效的知识收获,实现知识更深入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深刻的学习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着眼于精神,提取教材的精华内容
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着眼于精神,精炼教材中的精华内容,细致地向学生说明,让学生思考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多维地探索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二)着眼于巧妙,构想教育方式
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所熟悉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需要着眼于巧妙,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再构想上。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改造语文教学课堂,选择合乎目的的教学方法,实现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课堂的落实,保证学生整体学习效果。
(三)着眼于工作,创新课堂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认识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着眼于生活,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课堂活动,提高灵活性,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指导小学语文课堂不变的状态,使学生在更加灵活的课堂活动中发现语文知识的奥秘,探索学生知识的可能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三、构建深层次学习课堂的执行途径
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学习状况下结合新知识,探索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此过程中深思熟虑,取得更多的学习成果,实现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深度学习理论进行指导,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靠单一维度引导学生,要从多维度开始,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感情态度、学习行为,确保学生处于多维引导的学习环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看到语言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感受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课堂中获得语言基础知识,获得正确阅读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产生持续深入学习的动力,在积极的知识体验中培养学生。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者描绘爬山虎时所用的手法,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中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成长的细致观察,吸引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细致观察态度对最终观察效果的影响。学生在教师讲课中不仅是文本中的陌生单词,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了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在这种深度的学习状态中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建立知识学习状况,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的深度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学习程度的深度,不仅在于学生探索知识的深度,也在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构建不同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学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书籍和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融合新旧知识,不断加工知识,提取其重要信息,体现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水平。
例如,在《将相和》教育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了课文的情节,然后给学生制作了一个“如果你是文中的蔺相如,你会怎么办”的剧本。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情况下,利用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考虑蔺相如反应的思想依据,找出蔺相如行动的起点和落实点,形成对文本知识的理解知识网络,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深入思考,利用自己的知识体验顺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三)设置知识讨论话题,促进学生有效交流
对于建构主义的深入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深入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合作环境,使学生从原来的个人参与状态转变为合作参与状态,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在高度参与的状态下对自己知识的理解做出贡献,也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了对知识的意见。教师在此过程中权威被削弱,为学生提供了高度参与知识讨论的方向和具体指导,建立了开放的讨论环境,保证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少年闰土》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鲁迅先生形成了人物创作手法,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组,以组为单位讨论文本,研究鲁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哪种创作手法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的形象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物特征。学生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意见,采纳学生的意见,共同探索少年闰土的形象,教室交流非常和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
建构主义深层次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以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建立多维、深层次、高参与度的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卜彩丽.在深度学习视域中反演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2]肖莹.深度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