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黄艳平
[导读] 小学科学是小学科目之一
        黄艳平
        云南省武定县高桥小学   (651604)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科目之一,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中,学习小学科学是为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而现在处在新课改背景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想要完成这一目标,能否在教学中做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关键词:做与思;科学;独立思考
        引言:小学阶段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阶段,在小学养成的学习习惯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小学科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学生对小学科学都不看重,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副科”,教师要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出来的科学结果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从小就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要多做实验,多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做多思考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们只会对知识的掌握模棱两可。而把“做与思”结合在一起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做”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进行科学实验,从而获得实验结果,从中掌握专业知识。“思”就是在做实验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和“思”两者缺一不可,既可以提高学生做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果只是要求教师单纯的讲述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是无法把课本中的知识完全掌握的,也不会运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1.设计良好的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是教师主动创造出的一种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科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情景教学联合在一起,两者要相互呼应,使学生自愿加入到这堂课当中来。比如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在班级或者实验室里做一些安全的实验,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这样他们也会有想做实验的想法,手和大脑一起运动,真正实践要比只是枯燥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有趣的多。
        例如在学习《小车的运动》时,教师可以拿一个稍微带点重量的行李箱,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来讲台上想办法使这个行李箱变动位置。实验做完后,教师可以总结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拉力和推力都使这个行李箱变动了位置。同理,因为学生们有了关于行李箱的实验过程,就会明白小车的运动原理也是如此。还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身边的静止的事物,运用运动的小车的原理让别的事物也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情景既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把“做与思”有效的融合到了一起。教师应该在小学生的身上就开始培养“做与思”的学习方式的养成,这样学生再遇到科学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做与思”来解决问题了。
        2.开展各项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做与思”
        在校内,小学科学老师可以举办有利于锻炼学生“做与思”的各种活动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动自己的脑筋,手脑并用,还可以锻炼自身在科学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在课本当中走出去。看看同一种科学实验,不同的人可以做出多少种不同的实验结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都是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获得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收获到的实验结果都是具有实践性的,而在此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是可以完全的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的。
        例如可以准备一根木棍、三根绳子、一根火柴、两个纸杯。实验过程就是用准备好的绳子把纸杯系在木棍的两端,再用另一根绳子系在木棍的中央挂好,使木棍处在平衡状态当中,接着让学生用手固定住其中一端,用火柴上冒着的热气去填满另一个杯子,然后松开另一只手,让学生们观察两个纸杯的变化。最终学生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火柴被点然后,纸杯内的空气就会变热,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可以发现热空气会推着纸杯上升。

所以最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这项科学实验活动,得出最后的结论就是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解释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为什么生的饺子会沉,熟的饺子会浮”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原因就是一样的原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在校外,小学科学老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去科技馆或者科学博物馆,让学生们通过肉眼所能看到的东西,间接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使学生自觉做到“做与思”的学习方法。
        3.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能够积极的带领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做与思”的学习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自己一个人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有时候分神,脑子开小差,或者看不下去书、学不下去的情况。而小组之间合作配合学习,可以互相督促,合营互助,遇到不会的实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听取错误,积累实验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个人所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研究《跷跷板》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们有没有玩过跷跷板,学生这时候可能都会回答玩过跷跷板。然后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那你们在玩跷跷板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之间小组讨论,互相听取对方的答案,试试能不能在别人的答案里找到不一样的灵感。在小组讨论完之后,请同学们举手发言。教师通过跷跷板的引入,需要向学生们传授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教师这个时候可以拿出准备好的杠杆尺,向学生们提问“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思考问题的答案。然后就可以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研究了,小组之间可以分工合作,比如在一个小组里,有人专门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有人专门记录实验结果,有人专门提出问题。在学生们获得了实验结果之后,可以再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比如“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衡的现象?”这个问题就考验了学生们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总之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比自己一个人学习时更有效率,也会更快的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4.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在现在这个阶段,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老师在讲台上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会的问题啊?”同学们普遍的回答都是“没有问题”。可是小学生这个阶段本来应该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比如会问“人为什么有两条腿?”“一天为什么会有24小时?”“为什么月亮只在晚上出现,而不在白天出现?”等等这些问题。身为教师要在学生逐渐养成习惯的年纪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有些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本不重视,这也养成了学生从小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积极的开动脑筋和能够独立分析研究科学实验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当下所具备的能力特点去设计符合他们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觉加入到课堂当中来,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既能在比赛中获得知识,还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要使学习充满效率,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不忘多思考多学习,激励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以上都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左巍. 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9年教育与教师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9:41-42.
        [2]柴洪涛.科学课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4):67.
         [3]田凡.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