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龙山子小学
摘要:阅读,不只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是其它学科的必备能力。由于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载体,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十分重要。怎样阅读教科书,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注重引导,让学生利用好教科书。
关键词:教师 引导阅读 教科书 因材施教
教科书是我国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承担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的意志,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教科书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依据,我们要熟悉教材、领会教材、用好教材,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孩子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让思想不断绽放着绚丽的智慧之花。因此,可以说,教科书是馈赠于教师和学生最好最美的礼物。
一、教科书是时代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我们这次的统编教材中排在第一位,这是时代的要求。物质文明建设需要成人去创造,精神文明建设则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紧随国家发展大局。目前,精神文明有些滑坡,例如: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娱乐明星上头条等……这更加要求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德树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科书是目标实现的载体
教科书是我们目标实现的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尤其重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阅读是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其他学科的教师往往不会过多的关注和强调。其实阅读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阅读无处不在,学习如何阅读是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科书是分层次的
阅读教科书也是逐步分层次推进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例如:现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是以绘本形式出现的,孩子们刚从幼儿园到小学,还不认识许多字,只能以图片的形式表现故事,教师要引导孩子观察图画。第一幅图:王晓非常急切的想去上学,还在疑惑“学校是什么样的呢?”第二幅图:小林不愿意去上学,王晓喊小林,“小林,快走,上学啦!”第三幅图:校门口老同学欢迎新同学。第四幅图:老师在教室门口问王晓,“你是王晓同学吗?”这几幅图让孩子认真看,对照自己从家里、路上,再到学校见闻感受,体验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变化,引导孩子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感受到与幼儿园不一样的生活。
我们来看现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以第一课时《认识公共生活》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先阅读教材:生活中,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博物馆参观、去集市购物、去医院就诊……电影院、博物馆、集市、医院等场所都是公共空间,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构成了我们的公共生活。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联想身边的公共生活,比如文化交流场所: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电影院、剧场、游乐场;体育场所:操场、足球场、健身房;购物场所:超市、集市、小卖部;就诊场所:医院、药房、诊所。通过阅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步步深入,容易形成发散思维,便于对知识的把握,加深理解什么是公共生活,从书本到生活实际内容,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社会技能与探究技能提高的表现。
四、教科书的开放性和主动性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不再是传授单纯的理论知识,教材更多的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展现出教材的开放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阅读P16的三幅图,图中这些同学的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图一:李东做错事了,勇于承认并主动道歉。图二:张敏的做法是错的。图三:邓彬的做法是对的,他很诚实。教师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述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指出说谎话的后果,孩子们通过阅读教材和分享故事完成教材P16的空格内容,更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说谎是不好的行为,促进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一位哲人说过,人是有思想的苇草。虽然生命有时像苇草一样脆弱,但思想使我们强大,只有当思想日渐成熟,个人才能真正成长。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度阅读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中,仅凭学生听老师讲授,解决不了认识层面的问题,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道德与法治教育贯彻到课堂之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学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利于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和利用好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读中生情,读中想象,读中顿悟,读中互动,做阅读学习的引领者。
首先,要端正教学理念。克服过去那种“填鸭式”灌输教学,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理念。这里的第一个“教”字,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待学生真正掌握了如何阅读教科书,也自然很容易进入到“不教”的境界,这是“育人为本”的真谛。否则,不但不足以根除“教师中心主义”弊端,也很难根除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其次,认真探索研究教科书阅读方法。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方案的时候,要设计必要的时间段,把阅读和利用教科书当做教学的第一任务,开篇解决好他。教师应“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对此精心谋划设计。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阅读“编者的说明或序”,并给出必要的背景介绍和解释,指出各部门之间的逻辑、规律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还要善于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运用教科书内容。
最后,在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基本技能之后,课堂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全新的改进。要求学生当堂阅读练习,要求学生多次反复阅读,对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当堂解疑,让学生阅读教科书成为一种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万变不离其“本”。让我们携起手来,以书本(教材)为“本”,更加重视教科书的阅读利用,提高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方丽敏. 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J]. 福建教育, 2017, 000(035):P.52-53.
2、袁寿芳.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J]. 知识窗(教师版), 2019(8).
3、陈嫱颖. "我很诚实"教学实录[J]. 中国德育, 2020, 000(005):P.77-80.
4.芦红波.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000(002):103.
5.黄海丹. 在"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外交流, 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