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五中学
摘要:初中科学是初中知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老师传输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思,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其科学学习水平才能得到实质性地提升。本文即是从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以及问题引导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三个方面,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的教学发展需要,一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所谓问题意识的培养,指的是教学老师在开展初中科学知识教学时,其不仅要将科学知识传输给学生,同时还要启发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发散学生自身的思维,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和探索知识,以保证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笔者教学初中科学多年,对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过深入地总结与研究,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正所谓“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做到不懂就问的学生是很少的。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于教学老师的敬畏心理。尽管教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说明,“如果碰到不懂的及时问”,但是一般学生很好做出回应。这里面可能也带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感觉大家都不提问只有自己提问,是不是很丢人。所以,通常在教学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很少进行知识提问的。对此,教学老师就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相对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与学生展开畅通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此既能够打开学生的话匣,而且还能够即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疑惑。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和质量的测量,今天我们学习物质的密度,你们想不想了解呢?”学生:“想。”老师:“那你们在看过这一课的题目之后,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呢?”学生不说话。老师:“看来同学们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老师问大家,谁能解释一下密度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就是问题的所在。”学生:“可是,我们这节课还没有学呀?”学生:“很好,这就是在向老师提出问题。以后老师教学不再告诉你们,自己应该学习什么,而是要看你们问老师什么,你们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怎么样?”学生:“从来没有尝试过。”老师:“以前老师问你们听懂了没有,你们总是很少回答。但是到了做题的时候,错的却是不少。所以老师想,让你们自己问问题,然后老师帮助大家回答问题,这样或许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帮助。”学生:“那什么是密度,老师?”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人都有好奇心,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在不断丰富,所以能够令自己好奇的事情越来越少。作为学生,其正处于知识快速增长的关键阶段,此时教学老师需要重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并鼓励学生由好奇心转化成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那么,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呢?作为老师,我们只能指导学生的思维,而不能掌控学生的思维。其实,学生的思维跳跃性较强,有时候会经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正是在这些奇妙问题的驱使下,才使得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强,创新能力强。但是,许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提问时,总是会严厉制止,希望小学生能够按照“正常”的思维考虑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教学老师的喝止,才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停滞。对此,教学老师需要改变自己的传统做法,转而向着鼓励学生好奇问题的思路出发,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主动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能听到老师说话吗?”学生:“能。”老师:“很好,老师也能听到你们说话。”学生:“老师,为什么我们都可以听到对方说话,是因为我们都有耳朵吗?”老师:“耳朵确实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学生:“那如果割掉耳朵,我们还能听到对方说话吗?”老师:“这要看是否破坏了耳朵的听觉器官,如果只是割掉大脑外围的耳朵,是不会影响听觉的。”学生:“耳朵聋了是怎么引起的?能给他们重建听觉器官吗?”老师:“耳聋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伤害到了自己的听觉系统或者得了某些疾病等。至于能否重建听觉器官,目前还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消息。”学生:“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到声音,只要长着耳朵就能听到吗?”老师:“不是的,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声音,本质是因为震动。当我们说出话之后经过空气的传播,进入我们的听觉系统,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接收到对方的信号。”学生:“那说话也是一种信号传播吗?”老师:“是的,只是这种形式被我们一直沿用,所以并不感到神奇。”学生:“那除了空气,水、木头可以实现声音的传播吗?”老师:“可以。只是因为水的传播速度不如空气,所以我们接受到的信号较弱较慢。木头的话,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一只耳朵堵住,然后用另一只耳朵贴着桌面。然后敲打桌面,看看自己能不能听到声音就知道了。”
三、问题引导教学,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本质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同时还要能够解决问题。所以,教学老师在启发学生提问的同时,也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对此,教学老师可以直接提问学生,也可以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引导,以促进学生思维,从而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但是,教学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性,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提问,逐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则很有可能放弃思考。
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与折射”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见到光,那你们知道光是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进行传播的吗?”学生:“直线。”/“曲线”老师:“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曲线,大家能分别说一说理由吗?”学生:“晚上我们打开手电筒,光线就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下雨之后我们见到才会就是弯曲的。”老师:“很好,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且就在直线和曲线之间,你们能不能说服对方呢?”学生:“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比如我们拿着一面镜子反射光的话,明显可以控制光线的反射位置。如果光线是沿着曲线传播,我们就难以把握光线的射出角度了。”在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教学老师要对学生们的思路进行整理,并且从中挖掘出学生的潜在知识疑问。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学老师即可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且针对其中的知识障碍进行解答,以帮助学生扫清疑惑。在老师将知识告知学生之后,还要启发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思考当中所犯的错误,并在以后开展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加以修正。此外,对于问题的思考,教学老师还可以倡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解答,而不仅仅是头脑的思考,毕竟实验才是科学研究的依据。在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之后,学生可以反向思考其中的过程和原理。
除了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法之外,相关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是主体方式要把握好,即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甚至可以将提出问题变成教学的一种常态。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不断就知识展开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不要仅限于问题的提出,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将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思考融为一体,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保证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婷.分析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8(10):209.
[2]宗早建.探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对策[J].汉字文化,2018(18):105+112.
[3]陈蓉.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