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妍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城中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它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们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当前的小学英语老师,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究高效的方法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效果。对此,这篇文章主要从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上氛围、提高运用能力三个方面来对小学英语的授课方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学生们;小学英语;课上效果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授课效率是当前每一位老师不断奋进的目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英语老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们在课上的主动地位,导致学生们的热情不高,课上效果也没有有效达到。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英语老师,应该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授课,从而调动学生们对英语课上的积极性,实现英语课上效率的有效提升。接下来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上课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改革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国的小学英语老师要以学生们为上课主体,从学生们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作为小学英语老师,应该明确授课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一节内容时,课上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相关词汇,学会运用相关句式来表达自己的家庭。课前我让学生们准备了家庭的照片,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教学:“(指着近处一名同学提问)Who’s this boy/girl?”引导学生回答:“He/She is...。”由此帮助学生掌握询问他人的方法以及He和She的区分。然后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本节课学习的句式,为伙伴们介绍照片中的家庭成员。学生讨论的过程我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找几名说得好的小组上台对话。这样,通过学生们的自主讨论,增加了学生们的参与性,发挥了学生们在课上的主动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上氛围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成为英语课堂中的一种重要授课方式。
老师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为学生们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们的理解,从而实现英语课上效果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Unit 3 At the zoo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们学习thin、fat、tall、short等形容词的运用,能够用这些词来描绘动物的特征。为了丰富课上的内容,课前我搜集了相关图片,通过播放图片猜动物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本单元的单词。学生们在观看图片的同时,我会让学生们进行对比,强调高矮、胖瘦这些形容词的表示方法,最后我通过让学生们看卡片说单词的方式,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这样,我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到学生眼前,促进了学生们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能力
从我们当前的生活中看,英语知识与我们日常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将英语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促进他们的理解。所以,在英语的授课中,老师可以将小学英语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贴近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英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pep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一节内容的时候,课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们能够用英语句式描述自己朋友的特征,识记本单元的一些单词,感受英语知识和我们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教学,我会用英语描述一下班里某位同学的特征,让学生们猜一猜,由此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本单元的重点单词。接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自己小伙伴的特征,让同伴们猜测。学生们沟通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我会集中讲解。最后让学生们以“我的家庭”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家人的特征。如此,我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发展了学生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们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感到吃力,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薄弱项以及没有正确掌握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所以,老师们要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多样的课堂技巧来调动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万福俏. 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研究[J]. 新丝路:中旬, 2019, 000(007):P.1-1.
[2]王记妹. 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分析[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