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之有效,学之有果——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吕微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善学乐思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的课堂对话策略,不但可以让老师引领学生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还可以让老师准确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和难点,从而让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过程变为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真实性深层学习。

吕微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暨南街道暨南小学  3118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善学乐思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的课堂对话策略,不但可以让老师引领学生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还可以让老师准确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和难点,从而让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过程变为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真实性深层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42-01

        一、以问导学
        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为人的天性就是会被未知的新奇事物吸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应当巧妙运用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在讲授新课之前留给学生几个与课堂教学有关、贴近生活且新奇的问题,学生觉得有趣自然而然就会去实践观察,他们在实践观察的过程中又会忍不住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教师在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初步兴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浏览和了解。在浏览和了解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疑惑得到初步的解答,这样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还会让他们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学生在简单的疑惑得到解答后很有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让他们对明天能够答疑解惑的课堂充满期待,也会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自己应当关注的侧重点所在。当然,要想让这样的教学模式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老师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这些课堂前的问题既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范围内,又需要能够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本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是足够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构思和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了。
        例如,在“二位数乘法”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想到将数进行拆分重组。教师可以现在课前给学生留下小问题“如果十二个同学每人手中都有十四本数学练习本,那么他们总会有多少本本子呢?”以问导学,可以切实做到让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具备初步的了解,而且相比于书面的笔头作业,几个简单有趣的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真正做到将学习融入生活,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摆脱传统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同时,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性自然会让老师的课堂教学开展的更为顺利,从而能够进一步深入的讲解知识点背后的原理,摆脱应试教育压力下的填鸭式教育,真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非只是简单的记住“是什么”。
        二、用学促问
        学习应当不断是一个深入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里的“教学生学”就启示教师应当注重诱导性教学。在学生已经对知识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学习,而此时深入学习的过程并非只是直接将知识摆到学生面前,而是鼓励学生凭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去不断深挖知识点背后的原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才是做学问应有的精神。


但此时进行的对话不同于引导学习中的问题,而是具有深层次意义的对话,单单靠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实践是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教师就应当适时掌握课堂节奏,在适当的时间基于整体逻辑思维来构建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教师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要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宝贵,最理想的结果应当是让学生有一种终于拨开迷雾的茅塞顿开感。在整个的过程中,会经历从教师用提问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到学生逐渐领悟后再次进行自主提问,教师通过解答的过程让学习深度再进一步提升的交替循环过程。即问题的发问权会逐渐的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手中,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导课堂,在有效对话中逐步完成课堂学习。
        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先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列出“14+14+14+14+14+14+14+14+14+14+14+14”这样繁琐的式子,还有的学生因为只学过“二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盲目写出了不正确的竖式。此时,教师面对陷入困境的学生,应当用带有引导性的提问去启发他们的思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直接解决12乘14”的问题时,我们除了可以把它转化为加法,是不是还有其它更加简单的转化方法呢?”教师这时候还应当顺势引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法,在黑板上画出“十二行十四列”的点阵图,步步引导学生,“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列出的数学计算公式转化为用圆点表示的图形呢?在这样的图形你们是不是可以找到能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计算的部分呢?”,这时学生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慢慢打开了思路,想到了可以借助图对“数”进行拆分。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点征途划分为四个小块,分别用2×4=8,10×4=40,2×10=20,10×10=100进行计算,最后再把四个计算结果进行相加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直接划分为两个部分,这样计算就更加简便,一部分是“14×2=28,另一部分是10×14=140”,然后将两部分相加就可以直接得出168了”,还有的学生提出“那不如直接两等分变成:12×7×2=168,这样也可以省去加法了”,思维逐渐活跃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同学的回答下提出了更多更简便的解题思路,还有的学生受到启发说:“那还可以拆分为14×6×2或者14×4×3”,此时,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运用数学方法的神奇和重要性,但他们只是在思维上接受了教师教授的思维模式,还并没有真正的熟化理解。因此教师在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肯定的表扬后,还需要再次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各种计算公式中提取出“拆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模式,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会想到将12×14这个式子进行拆分呢?这个大的点阵图对我们的思考又有什么帮助呢?”
        结语
        在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对话过程中,可以让一系列深入浅出的趣味问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自主深度真实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教学模式中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陆莲花.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62-63.
[2]刘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