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意义和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期   作者:张禄昌
[导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优秀的环境不但能使人心情舒畅,视觉、嗅觉等感官得到满足,而且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反之,恶劣的环境除了加大人体被病毒侵害的概率外,还会给整个世界罩上一层灰色的阴霾,让人心情难以舒畅。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意义和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张禄昌    河北省临西县第二中学  054901
【摘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优秀的环境不但能使人心情舒畅,视觉、嗅觉等感官得到满足,而且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反之,恶劣的环境除了加大人体被病毒侵害的概率外,还会给整个世界罩上一层灰色的阴霾,让人心情难以舒畅。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意义和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渗透;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4-043-01

        引言
        在初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课本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关注,但是对于其中的人文因素即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不够充足,致使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环境保护仅仅是企业、社会层面的工作内容,学生内心缺乏基本的践行意识,令教学工作的落实推进受到很大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科学发展的观念,环境教育涉及多个环节,不仅强调了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和植被的破坏,更包含人类诸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活行为。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意识渗透、观念改变、主动践行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对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一、当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现状概述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旨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增长迅猛,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现阶段,环境污染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三废”污染等,导致水源、土壤以及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甚至一度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近1/2的城市水源污染的问题,农村地区则大多饮用的是未净化的水,水质不达标,并且有近8000多万人面临饮水难的难题,再加上畜禽养殖需要饮用并排放大量的污染水,进一步加剧了水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土壤污染方面,近年来我国耕地土壤质量显著下降,土地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现象,耕地重金属元素超标,不利于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威胁着人体健康,导致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呈现出高发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二、对初中生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生存的环境逐步恶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雾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每一个人的健康带来困扰。


对中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倡他们从点滴做起,在校园、家庭内外多植一棵树,多爱护花草,为眼前多增添一份绿色,可以让他们的心态更加平和;假日出游或者在日常出行中,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减少动用私家车;在就餐、购物等环节注意减少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预防白色污染。从这种点滴细节做起,让学生践行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文明的主旋律,更是培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必要一步。这些细节的落实可以为中学生营造更加绿色、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同时使初中生具备较高的文明素养,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坚持科学渗透,促进探究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一个辅助部分,更应该贯串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渗透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环境保护理念的透彻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引,使他们从内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为更好地增强相关内容的说理性价值,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其有效吸收,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引用一些科学数据,丰富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引用一些权威科学杂志的最新科学研究数据,通过准确的数据对比,让学生加深认知。环保知识理论涉及多个方面,教师不一定非要单独拿出一个独立的课时为学生讲解环保知识,可以随时渗透到各个章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边学边悟,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思考这些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心底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积极心理。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随学随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发挥教师在学生环保意识养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将大量实验生成的废弃物随意倾倒至生活区的水池中,给周围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也给同学及老师的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对于这些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无知表现”,教师应严于律己,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形式向学生逐渐渗透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还需时常在作业、考核、讲课、游戏等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使学生烂熟于心,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设为“环保知识小课堂”。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几个关于环保小知识的短片,再将短片关闭,开展动作演绎抢答游戏。
        结束语
总之,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环保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推进的系统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必须要探索通过一切可行性手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植根于学生内心,使他们严格落实,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耿安军.立足教材、面向全体、着眼生活——刍议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7(09):228.
[2]李璐.找准契合点,润物无声地渗透环保教育——略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7(04):232.
[3]宋萍.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17(02):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