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设置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许庆宝
[导读]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老师教与学生学、以及老师问与学生答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许庆宝
        诏安县西潭小学  福建漳州  363505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老师教与学生学、以及老师问与学生答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问题设置,不但要符合新课程要求,而且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几点做法。
        (ー)按照语文教材的特点,设置一些情境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本各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各有所侧重:各组课文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各有所侧重。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设置一些情景问题,如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日常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等情景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我不能失信》,导入时可出示“宋庆龄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课文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可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做呢?”提出这样情景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事半功倍。又如教完了《在家里》这一课后,我出示了课文后面情景图,让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说话:“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家里做些什么事?”这样的情景问题,既富有童趣,又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人的思维存在着差异。不同年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知识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也存着差异。所以,进行问题设置时,问题的难度要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当,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谈论、交流,能接近“跳一跳”“摸得着”。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可设置问题:1、联系上下文,谈谈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获得的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能从“终于”一词领会到:“孔子到洛阳走了三千里,多么艰辛啊!”“孔子历尽千辛万苦去拜老子为师,其意志是多么坚强啊!"“孔子拜师求学的信念多么坚强啊!”学生又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意,有的认为“人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有的认为“知识是学不完的,学习也是没有尽头的。”有的说:“老师现在还天天在学习。


        (三)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设置一些“求异”性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当前农村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是运用已学的知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习惯使用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思维方式的单一化,或多或少是受教师的“求同”方式所影响。心理学家费尔德认为:学校教育对新一代的培养,必须从求同向求异的方式入手。求异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因素。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求同方式向求异方式入手设置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不同角度,不同范围的思考,探索出多种答案的可能,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幸福是什么》后,可设置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说“幸福”是什么?教学《玩出了名堂》,可设置问题:你喜欢玩什么?玩过什么?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乐趣,又得到哪些收获?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升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
        新课程提倡的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开放的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往往会以自己现有知识以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作起点,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产生不少问题,有的是教师备课时能预见的,有的是教师备课、上课时意想不到的。由此可见,封闭性的问题设置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问题在设置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可设置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你认为科利亚能挖到木匣吗?当学生认为科利亚能挖到木匣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我们的周围在起变化吗?在学生不断的品读中,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读了《科利亚的木厘》后,你有哪些认识与体会?”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陶罐和铁罐对话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陶罐和铁罐是如何对待对方的”这个问题反复默读课文。当不少同学读完后认为铁罐很做慢无礼,陶罐很读虚、友善时,我再次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神态的句子反复读,继而让学生联系己学过的课文和自己对生活的经验,说说“读了《陶罐和铁罐》后,你有哪些感受和见解?”学生不断地品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逐步理解到:毎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设置问题的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索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领会“新课改”精神,不断探素,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