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超
西安铁一中分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关注,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核心素养是素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或者发挥关键作用的素养,是当前历史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对策。
关键字: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有效训练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学科特征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国家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2013年教育部成立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核心素养研制组”,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特点、内容以及主要表现。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引入了基础素养教育的概念,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的提出了新的方向。核心素养的不断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发展和社会参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精神。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并积极了解学习历史科目后,能奠定基础识字。
二、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许多学校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一般来说,在进行初中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宏观的历史认识,因此一般从远到近、从宏观到微观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但是教师的具体讲解的过程当中缺乏对于学生理解情况的掌握,很多时候授课过程也缺乏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情况。另外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当中,往往采用在教科书上画出知识重点学生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使得学生逐渐对历史失去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
第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与意义。第二,时空观念。任何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空间场域下发生,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在历史认知中,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特定的时空环境,对历史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三,史料实证。史料实证以史料为基础,求真求实为目标,主要借助对可信度较高的史料的分析与梳理来总结、归纳符合史实的材料,从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知,是历史学习中的基本方法。第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指对历史进行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是学生历史能力与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解释以记录历史的史料为依据,以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为基础,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征。第五,家国情怀。古代中国社会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正是在此一背景下诞生,指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是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层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可以表述为五点内容,但五点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换言之,学生只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特定时空观念出发,借助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才能把握历史,也才能形成家国情怀。
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1.时空观念的培养
历史时空观念指的就是在特定的时间或空间内对某一事物或事件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的尺度以时间和空间为要素,分析时间、空间要素对于历史事件或人物所造成的影响,或不同时空要素与历史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形成时空观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宏观的历史观念,将分散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和排列,从而形成以不同尺度归纳的历史纲领。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绘制时间轴,可以说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当中,对时间轴的绘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绘制时间轴不仅可以有效建立历史事件的联系,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时间感和空间感,从而有助于学生分析时空要素与历史人或事件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针对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空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绘制时间轴学生可以将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绘制时间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和引导工作,带领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每完成一段时间的历史知识教学,教师就应该及时带领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时间轴。
比如在1919年这一段时间内同时发生了重大许多历史事件,包括五四运动和巴黎和会等。在1921至1922年间中国共产党成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苏联成立。通过对时间轴的制作,学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将不同的空间事件和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便于学生分析不同事件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
2.历史理解和解释
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从初中阶段的历史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简单来说,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历史理解基础之上的一种形式。只有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深入明确的理解之后,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解释。因此初中阶段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建立自主分析和评价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历史素养。比如在学习贞观之治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充分了解李世民以及历史事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李世民的形象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玄武门政变”到“贞观之治”入手,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
3.引入史料资源,培养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能力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能力,也是历史研究中求真价值导向下的必备能力。史料实证以广泛、多样的史料为基础,以实证为方法,有助于破除学生历史学习中的盲点与困惑,教学意义显著。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史料资源的引入,并从以下三点采取好有效的措施,首先,丰富史料的类型,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史料可以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而从史料的载体而言,则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类型,比如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可以展现二战战地记者所拍摄的照片,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其次,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史料不同于教科书,或其他历史读物,具有历史现场性的特点,就以文字史料为例,多以古文写成,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学生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最后,培养学生的史料转化能力,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转化史料中的信息,比如将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语言,在转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史料的理解和解释。
4.历史价值观
历史的价值观指的是学生在历史学习過程当中所独具有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当中正确的价值观必不可少,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理解,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在学习到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知识的时候,许多学生在没有学习这一课之前缺少对于红军长征相关知识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形式为学生播放视频,使学生深入了解红军长征过程当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般而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素养的关键概念是素质教育,应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来实施。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应该发展核心素养非常明确。因此,初中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积极寻求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长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姚俊英.教育观察.2019(42)
[2]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李小康.华夏教师.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