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辉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玄钟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渗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地课堂教学进行全方面地改革、创新与优化,以继续展现出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设置解题训练环节、借助生活实物教学、革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四个层面出发,全面地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策略和体系,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和状态中解放出来,以真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结合现实学情来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以顺利地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达到理想化的教学境界。
一、设置解题训练环节,锻炼学生解题能力
解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适当地减少理论知识灌输和讲解的时间,做到精讲多练,为学生布置层次性、开放性的数学习题,强化解题训练环节,促使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地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推理、论证与探究,明晰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掌握其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最终实现解题能力的真正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小数乘法》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主要以计算练习为主,课程开始后,笔者先为学生们介绍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们熟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随后,笔者布置一些简单的计算例题,让学生们尝试对例题进行计算,例题如下:12.5×6=?23.5×12=?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们尝试解答小数乘整数的例题,待学生们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笔者再提高例题计算难度,让学生们解答小数乘小数部分的知识,如,2.3×13.5=?10.5×8.7=?例题下发后,笔者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解题空间,锻炼学生们的解题能力。这样,笔者通过设置解题训练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借助生活实物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实物可能蕴藏着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是直观教学最为直接的方式和途径,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与掌握。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生活为教学的出发点,主动地主动地观察、搜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相关的实物,并进行呈现和展示,让知识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好更快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实物的直接、仔细、全面的观察来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间的关联,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时,面对平面图形的教学环节,笔者决定借助生活实物辅助教学。课程开始后,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公交卡、粉笔盒、魔方等物品,这些物体学生们并不陌生,笔者先将公交卡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观察公交卡的形状,并将公交卡的图形绘制在黑板上,引出长方形的知识。随后,笔者再拿出魔法进行展示,让学生们观察魔方的每一个面,细心的学生很快发现魔方每一个面形状都是相同的,这时,笔者再引出正方形的知识。这样,笔者通过借助生活实物教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革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过去小学数学教师多以语言讲解、黑板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无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甚至还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地抵触情绪、厌恶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根本上革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善于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对数学知识进行信息化的加工和处理,再以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创设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层面的感官,增强学生直观感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授《圆柱与圆锥》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主要以立体几何图形展开的教学,课程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所以,笔者革新课堂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上课后,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几组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通过图片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然后,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的flash功能对圆柱和圆锥进行分解,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这样,笔者通过革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四、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合作教学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倡导的,能够直接打破传统模式下课堂的封闭状态,促进学生间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一)科学划分小组,奠定合作教学基础
学习小组的划分是实施合作教学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有序、正确高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而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由组长来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现的机会,更具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合作教学的开展实施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分数乘法》时,传统的课堂结构比较单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相对枯燥,所以,笔者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展开教学。但在合作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师会让学生们自由结组,这种分组方法使各小组的平均学习水平不同,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对此,笔者针对分组环节进行了优化,如,笔者提前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对学生们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平均学习水平相同。这样,笔者通过科学划分小组,奠定了合作教学的基础。
(二)科学布置任务,促进学生交流讨论
众所周知,学习小组的划分只是合作教学的开始,学生的交流讨论才是合作教学的核心,呢么应该如何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展开讨论合作呢?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全面地把握数学教学的内容,从中选取难易适中的部分来设置成科学的探究任务,并以问题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展示,进而创设出合作教学情境,直接调动学生合作的动机和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展开组内的沟通、讨论、互动与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最终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因数与倍数》时,课程开始后,笔者先带领各小组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随后,笔者布置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通过任务的引导,学生们的讨论过程更加顺利,对课程内容的探索更具深度。这样,笔者通过科学布置任务,促进了学生的交流讨论。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新课程理念不断落实的形势下,各个学科教育教学都应当进行全面地转变与创新,以适应全新的发展趋势、满足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作为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真正具备科学的观念和创新的意识,结合数学学科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展开积极探索,以实现创新策略和方法的运用,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最终真正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蔄佳彤,周春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职业技术,2017,16(09):92-93+103.
[2]吴碧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5):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