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2月   作者:陈常山
[导读]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在新形势下,应当深刻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拓展调查研究的途径、方式和载体,运用调查研究成果,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举措;应当全面提升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掌握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保证后续的分析和综合不偏不倚;应当持续强化调查研究的创新性,形成新见解、新观点,给人耳目一新、不同凡响之感,促进开阔思路,搞好决策。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综合管理部(党委办公室) 陈常山

[摘要]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在新形势下,应当深刻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拓展调查研究的途径、方式和载体,运用调查研究成果,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举措;应当全面提升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掌握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保证后续的分析和综合不偏不倚;应当持续强化调查研究的创新性,形成新见解、新观点,给人耳目一新、不同凡响之感,促进开阔思路,搞好决策。
[关键词]  调查研究  重要性  科学性  创新性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讲话时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措施,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密切联系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于了解实际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各项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调研水平,为领导实施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是办公室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应当得到深刻认识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基本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有了准确、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什么时候重视并加强调查研究,党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决策就符合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开展;反之,就会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长期以来,我们党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
        重视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调查研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各级党员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由此可见,在当前新形势下,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必须下大力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重视调查研究是解决各种矛盾及问题的必然要求。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都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系统和周密的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措施。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拓展调查研究的途径、方式和载体,运用调查研究成果,形成符合实际的政策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二、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应当不断全面提升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深入实际。摸清情况,全面掌握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是分析问题、探寻对策的基础。只有把实际情况摸清楚了,才能保证后续的分析和综合不偏不倚。深入实际,了解实情,需要从机关走出去,从主观臆想中跳出来,深入开展调研,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需要紧紧抓住关键信息、重要苗头、主要矛盾不放,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调研获取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研究。只有这样,调查研究才能从上面沉下去、从表面钻进去,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深入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党员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各级党员干部提高能力、磨炼作风的大考场。调查研究既要“身入”,更要“心入”,真正深入基层,在“精、深、实”上下功夫。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基层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基层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工作中的偏差与盲点,掌握在机关难以听到、不易看到甚至想象不到的新情况,获得观察问题的新视角、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无数事实表明,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对基层的情况全面掌握了,才能有效解决基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妥善化解基层矛盾,满足基层群众期盼,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服务。
        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党员干部获得丰富、生动、鲜活的材料,直接把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解决好;有助于党员干部站在群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政策执行“肠梗阻”等影响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问题所在;有助于党员干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汲取群众智慧,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从而不断推动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和发展。
        三、调查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应当得到持续强化
        创新是调查研究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关键。通过调研而形成的调研报告有别人没有的新情况、新见解、新观点,就会给人耳目一新、不同凡响之感,有利于领导开阔思路,搞好决策。    
        强化创新性,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善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见微知著。在调研的选题上坚持没有创新的课题不选,人云亦云的课题不谈。在调研的角度上,要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发现和挖掘创新性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和研究问题。
        强化创新性,要注意在调研体制和调研机制上创新。要形成配套的激励奖罚措施,既给调研者压力,又给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要形成调研的长效机制,制定工作计划,定期要求上报调研报告,挖掘资源,形成合力,确保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创新性,要做到胸中有数。就是要及时学习新知识,把握新动向,掌握各类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握行业内外调查研究的最新动态,知道别人在调查研究什么,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取得了哪些新成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摸清“行情”,调研才能避免落入别人的窠臼,重复别人的劳动,做徒劳无功或少功的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