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2月   作者:李梦楠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事业单位的投入规模也随之扩大。我们知道,由于公共产品的生产以及经营须要委托相干的人员进行代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种种的情况而招致代理杂乱,这就容易使得公共的利益受到损害。故本文将从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入手,浅要剖析为什么须要建立合适的绩效评估制度,并对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要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  李梦楠  4553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事业单位的投入规模也随之扩大。我们知道,由于公共产品的生产以及经营须要委托相干的人员进行代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种种的情况而招致代理杂乱,这就容易使得公共的利益受到损害。故本文将从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入手,浅要剖析为什么须要建立合适的绩效评估制度,并对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估;交易成本;代理成本
        前言
        公共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较,它是不具盈利性质的机构。我国的公共事业单位,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1]。它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中,对于国家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停加快,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就须要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那么,如何控制交易成本,选择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从而降低资源损耗,实现利益最大化成为了我们当今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建立这种制度
        在市场经济中,私人经济主体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它要求我们须要去考虑到交易成本,以此来减少利润的降低,所以它会在交易的过程中去缩减自身的交易成本;而对于公共经济部门来说,它们的目标是公共目标以及为了实现最大的社会利益,因此,自身的交易成本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这就说明公共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不会像私人经济主题那样在乎交易成本的存在,从而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下降。
        在实际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这意味着假定公共产品由个人来提供那么就达不到个人所寻求的最大利益,所以个人就不会提供,这个时候就须要通过政府来提供,这形成了第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委托其他部门对公共产品进行委托,以达到生产公共产品的目的,这形成了第二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但是,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委托代理中有着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合约存在问题等情况,会招致品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从而出现代理失效。阿罗[2]指出,人的机遇主义思维会招致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增加,从而降低市场的效率。而公共事业单位又须要人来参加具体的活动,所以人的行为会对最终的绩效产生效果。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假定在绩效责任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社会分工,那么就会招致责权之间的杂乱,从而招致外部性。假定通过绩效好坏来评判公共事业单位承担相当的责任或获取鼓励,做到“赏罚分明”、权责明确,将这种外部性内在化,将鼓励人们避免机会主义或防止机会主义出现。
        因此,建立科学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可以有效地缩小代理杂乱状况的发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扩大社会福利。
        二、绩效制度建立的原则
        结合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将其绩效制度建立的原则分为三点,分别为:治理原则、可比性原则、成本收益原则。
        1.治理原则
        我们建立这种绩效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代理杂乱的情况发生,以此达到我们的目标。从绩效评估过程来看,由于主观评论者各个所定的标准差异,会招致不一样的评估结果;从绩效的评估结果的承担者来看,由于各个承担者的个人情况差异,所以评估结果可能是很有力的惩罚,或者是鼓励性质的奖励,但也可能是毫无威严性的惩罚,或者无关痛痒的奖励。
        2.可比性原则
        通过对存在差异的组织经营者进行比较,可以达到实现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的目的。


组织经营者之间的比较有关于绩效信息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3]。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判断出组织经营者谁的决策以及活动是相对更有效的,遵循可比性的原则,可以使得绩效制度的建立更加有效。
        3.成本收益原则
        公共事业单位在本质上是由国家出资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投入要素的多少会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财政收入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也就是说对于公共事业单位来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须要受到限制。由于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是有成本在的,须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以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须要我们考虑到成本收益原则,有效地进行绩效评估工作。
        三、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常态化评估活动
        我们须要经常化绩效评估制度。在公共事业单位中,只有经常性进行绩效评估活动,才能长远性地解决组织长远的问题。当绩效评估长远地形成制度之后,绩效的相关数据以及信息就存在着责任性,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可以做到产权分明,从而降低代理失效的可能性。这将有利于提升公共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由于制度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持续博弈最终的结果,这要求我们建立绩效评估制度不可以急功近利,须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复的实践以达到最终目的。首先,我们要加强绩效评估活动的组织工作;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绩效评估活动的报告;最后,依照绩效评估活动工作的结果来进行相关的奖励以及惩罚措施。
        (二)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
        在这种制度下,绩效评估活动须要大量的评估信息。在绩效评估成为常态后,经常性地展开评估活动更有利于发现组织绩效变动的原因,为未来更有效地提高绩效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保留相关信息数据。所以,有必要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以此来降低绩效评估活动的成本。在现今,通过搜集数据对公共事业单位展开绩效评估活动,对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加工,从而避免其他不必要的资源的消耗,假定有不可以直接以利润衡量的公共事业单位,例如国有林场数据的搜集、基本医疗服务相关数据的搜集等,这就须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在需要的时候适时提出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时间以及其他因素的消耗,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改善激励机制
        又因为绩效评估与鼓励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其与其他的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组织中的人和组织目标存在一样的地方,但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差异的地方将招致代理无效的发生。但是假定采取不合适的鼓励机制,会使得一些人员处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氛围中,从而招致人们过于审慎地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固步自封,这将使得我们的个人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扩大相背离。但假定通过采取合适的鼓励机制,可以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有动力的氛围之中,与组织共同进步,既可以收获个人经济利益,也可以收获组织经济利益。所以,改善鼓励机制,更有利于我们实现组织目标,从而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人民对于公共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公众社会福利成为时代的要求,再加上公共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使得其影响甚大。在加大对公共事业单位的投入的同时如何降低其交易成本,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估体系,以此来推动公共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为广大人民谋得福祉。
参考文献
[1]傅琼.公共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问题研究[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1082-1086.
[2]范家骧,刘文忻. 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89-192.
[3]冯敏.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估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52-53.
姓名:李梦楠(2000.02),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学生,本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