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自然资源数据整合融合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2月   作者:郭敏
[导读] 本文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数据整合融合工作为例,充分分析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数据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相关城市数据治理工作经验,总结出先以“合、整、评、建”的工作路线构建自然资源数据体系,其次通过独立编制项目代码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串联,最后定制面向业务的专题应用辅助日常业务工作。

上海卓智钜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郭敏    200063

摘要:本文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数据整合融合工作为例,充分分析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数据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相关城市数据治理工作经验,总结出先以“合、整、评、建”的工作路线构建自然资源数据体系,其次通过独立编制项目代码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串联,最后定制面向业务的专题应用辅助日常业务工作。
关键词:自然资源;数据;整合融合;项目全生命周期;
        一、引言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组建自然资源部,同年4月10日自然资源部正式挂牌[1]。作为统一管理山水林田湖草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部门,需统筹规划、测绘、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等各类数据资源,提升数据感知获取能力,加强数据的全面汇聚、融合、联通,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本文结合近2年在镇江、泰州、盐城、江阴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深入调研,充分分析总结了当前自然资源数据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整合融合解决方案。
        二、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各地国土、规划、海洋、林业等主管部门已积累了大量调查、监测、基础地理、管理、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源,并构建了各类基础与业务管理数据库,可基本满足各条线的自身业务管理需求。但随着机构改革,新业务职能的合并与整合对数据资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已有的数据现状不足以满足高标准的现代化空间治理要求,支持日常自然资源业务管理的需求,分散、多样的数据资源亟需整合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1.数据规范性不足,数据质量问题突出
        由于机构改革前各行业要求及管理需要的差异性,导致所产生的数据在格式、坐标、质量、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标准差异化管理下的各数据资源和空间规划、业务审批、应用服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了数据无法共享使用,导致业务办理过程不便。
        2.更新机制不完善,数据现势性不足
        数据更新机制不完善,导致已失效数据未清理,数据更新不及时,无法为业务部门提供权威、最新的数据成果,数据利用不充分。随着对数据的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数据更新体系,保障各类数据的常态化更新。
        三、研究目标与实例研究
       (一)研究目标
        根据国家、省、市、县各级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的工作思路,采用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站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全局高度,以部门三定职能为依据,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下整合、规范、扩展现有的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土地、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加强数据的全面汇聚、融合、联通,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构建形成数据完整、准确、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以自然资源业务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自然资源项目管理的链条,构建工程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面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各处室、分局的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的诉求,依托自然资源数据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更直观、更精准的应用,为全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行政审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监测监管、空间决策分析等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保障,有效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构建自然资源数据体系
        应对当前各类数据分散、标准不一,难以统一合力支持自然资源整体工作推进等问题,本研究以满足数据管理、各业务综合应用为前提,结合镇江市、江阴市等自然资源部门的数据整合融合经验,总结出“合、整、评、建”的工作路径,其中“合”、“整”、“评”过程的反复更新迭代,直至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的数据整合成果,建立全市域自然资源“一张图”,可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的整合融合工作提供参考。
        1.合,数据收集
        结合在镇江市自然资源合规划局全面调研走访局内18个业务处室、4个分局以及17个直属事业单位,通过线上+线下调研,实时跟踪数据收集情况及问题反馈,最终梳理了数据资源现状清单,共计31大类,146中类,254小类数据资源[2]。全面摸清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家底,制定内容完整、可扩展的自然资源数据目录体系。



        2.整,数据规范化整理
        遵循部、省厅建设要求,结合市级数据现状及数据管理的要求,对收集的原国土、规划、测绘、林业、不动产登记等各类数据,协同相关处室、分局共同制定了数据建库标准,以“收集入库”和“整理入库”两种方式,从其图形、属性、坐标三个方面进行技术规整处理,建立起市县统筹的自然资源数据中心。
        3.评,数据综合评价
        针对自然资源数据中心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规范性、完整性、一致性、现势性和权威性等综合分析评价,最终将通过分析形成的数据评价报告作为下一步数据整理、融合的主要依据。
        (三)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串联
        随着“放管服”改革逐步推进,城市营商投资环境出现明显改善,群众申办政务服务事项便利性明显提升,急需将各类业务管理数据建立关联,并进一步对土地管理项目审批进度进行跟踪监控。结合镇江市、江阴市等自然资源部门的项目经验,基于自然资源土地管理全生命周期业务数据关系,对自然资源数据中心从业务关联和空间关联两个维度,构建起全市域管理类数据在业务关系网的数据关联, 进一步对建设项目审批进行全程跟踪监管,推进“放管服”审批改革工作。
        1.梳理业务关系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各处室、分局的业务网络,对现有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及所涉及的相关数据材料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理清机构整合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业务关系,形成自然资源业务架构,进而建立起土地管理项目业务全生命周期串联关系表。
        2.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依托建立的市县统筹自然资源数据中心,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空间范围叠加分析,将同一地理范围内宗地、规划地块、用地报批、供地审核、工程建设、竣工备案各阶段的地理要素,提取各阶段的业务管理编号,生成全市域“业务全生命周期串联关系表”,对每个项目进行独立编码。
        (四)定制面向业务的信息专题应用
        机构改革后融合了原国土、规划、林业、海样等多个部门的职能,为支持自然资源部门各处室、分局的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基于现有“图属一致、图档关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中心,以自然资源全业务流程进行业务场景画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梳理业务辅助专题、抽取各类专项成果,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3],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行政审批、政务服务、资源监管、分析决策等业务管理提供支撑,强化行政管控力度,提升行政服务效率。
        1.项目全生命周期专题
        通过建立业务全关联的数据模型,从监管预警视角出发,深入定制面向业务审批人员的信息可视化表达模式,基于“空间关系+业务逻辑”的“图-属-档”查询,建立规划指标比对智能化浏览,通过地块红线关联项目审批信息,实时调阅各类表单、文档资料、图件等,最终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动态监管。
        2.业务专题应用
        结合自然资源业务应用实际特点和需求,建立各类专题应用服务,为自然资源应用体系提供“灵活组装”的服务支撑。例如土地开发利用综合监管、执法督察监管、辅助规划应用、占压分析应用等。
        四、总结
        为适应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机构改革的新要求,认真落实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将原有各业务条线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整合融合,建立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中心,是提升自然资源信息化水平的基础。本文以近2年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数据治理工作的研究,从三个层面阐述了自然资源数据整合融合的工作思路。本研究方法可推广至其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数据整合融合工作中,实现自然资源领域海量、多源、多门类数据的全面融合,促进政务信息成果实用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存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空间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学刊,2018,(5):6-13.
[2]程哲,宦杨扬,王彦.自然资源数据治理探索研究——以镇江市为例[J].自然科学,20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