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珍
天长市人民医院内科 安徽 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脑梗塞护理中应用早期护理后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1月病例81例,按护理执行时机分组,A组(早期护理)41例,B组(常规护理)40例,比较语言、肢体功能进展与干预评价。结果:语言功能比较,A组[(82.03±6.68)分]优于B组[(64.16±6.75)分](P<0.05);肢体功能比较,A组[(68.03±6.44)分]优于B组[(51.92±5.67)分](P<0.05);干预评价比较,A组[82.50%(33/40)]优于B组[58.97%(23/39)](P<0.05)。结论:在护理脑梗塞病例中实施早期护理,可促进语言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功能,优化干预评价,可见积极影响。
关键词:早期护理;脑梗塞;语言功能;肢体功能
前言:神经内科常见脑梗塞病例,该病为现代高发病[1],通常急性发病,常见预后不良,发病后造成功能障碍,导致肢体活动受限及语言障碍等,降低生存质量[2]。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为脑部血氧供应缺失,脑组织受到局限性损伤,发生坏死,在其影响下出现半身不遂等症状[3]。通过早期护理实施早期干预,降低消极影响,促进机体恢复,可减轻脑梗塞造成的功能损伤,促进良性转归[4]。本文从2019年8月~2020年11月卒中病例中选取81例,说明早期护理的干预执行方式,分析语言、肢体功能与护理干预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A组41例,性别:男/女=24/17,年龄(47~68)岁,平均(52.76±3.02)岁。B组40例,性别:男/女=25/15,年龄(46~67)岁,平均(52.77±3.11)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同意;(2)脑卒中确诊;(3)年龄(岁)<75;(4)智力正常。
排除标准:(1)循环系统疾病;(2)代谢系统异常;(3)自主意识不良;(4)药物过敏;(5)精神异常;(6)合并其他重症。
1.2方法
A组:(1)开展护患沟通,使用测评工具对患者语言功能状态与肢体功能状态进行科学评价,实施心理疏导,增强其依从性,基于个体病情规划早期干预方案。稳定患者情绪,构建护患信任,强化患者康复意愿,辅助建立科学康复预期。(2)指导科学饮食,调节营养摄入,促进健康饮食习惯,杜绝刺激类饮食,禁止吸烟饮酒。(3)执行康复训练,要求家属陪同。初期练习口唇伸缩,指导舌部伸缩训练,提升灵活性,后续进行吹气球训练,对患者发音方式加以指导,循序渐进。做好安全防护,进行床上被动、主动训练,促进关节灵活,逐步练习行走。
B组:常规护理。
1.3观察指标
语言功能:干预前后以汉语失语检查表对语言功能进行测评,100分制,评分、语言功能正相关。
肢体功能:以FMA量表测评肢体功能,满分100分,分值、肢体功能正相关。
干预评价:自制评分表,0~100分,患者评分,0~65分差评,66~75分中评,76~85分良评,85分以上优评。优良率=[(76~85分)n+(85分以上)n]÷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脑梗塞病例数据,计量资料(语言、肢体功能)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干预评价)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语言功能
干预前FMA评分相近(P>0.05);经过干预,A组失语检查评分>B组(P<0.05)。见表1。
.png)
2.2肢体功能
干预前,A组FMA评分(39.14±4.52)分,B组(39.13±4.24)分,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A组(68.03±6.44)分,B组(51.92±5.67)分,A组>B组,差异显著(P<0.05)。
2.3干预评价
A组优良率(82.50%)>B组(58.97%)(P<0.05),A组差评率(2.50%)<B组(10.26%)(P<0.05),如表2。
.png)
3讨论
脑梗塞即缺血性卒中,属于脑部供血异常类病症,此种供血异常造成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5]。脑梗塞具有高风险性,常见急性发病,患者多见语言障碍、偏瘫、头晕头痛或见恶心反胃等[6],部分患者可见失禁或智力损伤,危害性较大,极易致残致死。
经过科学治疗,脑梗塞症状缓解,趋于稳定,但常见预后不良,患者语言功能出现异常,或见肢体功能异常,日常生活受限,社会功能受损,生存质量降低。早期护理强调把握干预实际,实施系统规划,促进整体干预,强调针对性,体现人性化理念,综合身心护理,对并发症预防和机体功能恢复干预成效显著[7]。
早期干预为积极性干预,通常入院3d正式执行,对康复时机加以优质把握,对消极影响因素予以科学应对,规避并发症风险,从饮食调节、心理干预、语言训练与运动指导等维度施加影响,促进科学训练和早期恢复。通过相关训练,促进积极复健,增强患者活动能力与社会功能,加速康复进展。
本次研究A组语言功能得到优质恢复,肢体功能恢复较好,干预评价显示患者较为满意。提示早期干预对语言、肢体功能早期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促进预后,患者接受度较高。
综上,在脑梗塞康复进程中实施早期护理,促进积极护理干预,可加速语言功能恢复,降低肢体损伤,改善生存质量,优化护患关系,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洪蕾.早期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语言功能与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6):652-653.
[2]程珍珍,周建梅.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295+297.
[3]刘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和措施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0):118+121.
[4]车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3):237-239+243.
[5]王君丽,王君秀.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影响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4):42.
[6]吴海燕.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144.
[7]高继先.早期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0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