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法学、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交叉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2月   作者:徐铖
[导读]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法学和古典经济学共同的哲学基础。众所周知,卡尔·马克思并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他对资本主义严肃的分析和批判背后还是隐藏着一些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本文将法学、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著作的愿景结合起来,希望一窥马克思构想的未来人类理想社会。

江苏扬州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    徐铖   225007

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法学和古典经济学共同的哲学基础。众所周知,卡尔·马克思并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他对资本主义严肃的分析和批判背后还是隐藏着一些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本文将法学、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著作的愿景结合起来,希望一窥马克思构想的未来人类理想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哲学, 法学, 经济学
        一、引言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深入探究卡尔·马克思或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而是希望通过现代法学、经济学和哲学的发展脉络,勾勒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本文无意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出新解释,而更倾向于清晰地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即马克思希望把《共产党宣言》点燃的希望之火代代相传,激励一代又一代革命者沿着他的道路奋勇前进。
        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和实践离不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和践行者。马克思去世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变为现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有无数像列宁一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和解放人类社会的有力武器。他们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自发投身于马克思最早发动的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然而自马克思去世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再也不能向后来的革命者们阐述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出现了各种曲解,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打造成了所谓“正统”的禁脔,成为排除异己、争权夺利的工具。比如第二国际后期就出现了为迎合资产阶级需要而系统修改、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以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为代表的思潮。
        无论马克思主义如何继续发展,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的原著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事实上,每一个读过马克思的“内行”都会对这位伟人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解。从批判的角度看,这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缺陷,但从更高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很多人误解了马克思,把一些他只字未提的东西归于他,比如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样貌。
显然马克思本人并不太关心“有血有肉”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如前文所述,共产主义没有在他发明的唯物史观里提及,而是脱胎于后来的革命者。
        二、马克思主义与法学
        上文提到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被广泛认为是可以进一步解读和发展的。笔者在这里想讨论从现代法学角度可推断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焦点在于公有制和私有财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问题。这一对立长期贯穿于马克思的大量著作中。尽管他一直试图解决该问题以使公有制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但是他没有明确指出未来的公有制将如何运作。也许马克思根本没有打算为这一悬而未决的对立做出圆满的解释,而是像其他的伟大理论一样,给后人留下有待填补的空白。
        如果要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推断未来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的面貌,最有可能的结论是私有财产将会逐步消亡。马克思去世已久,但在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财产制度仍然没有结论。单就历史实践和理论推断而言,这一制度比“国家消亡”能更早实现,是毫无疑义的。
        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对他感兴趣的任何领域的诸多学术著作都非常熟悉。在谈论其法学背景时,有必要指出他更关注的是法律的历史渊源,而不是当时著名的德国法学家。因此,马克思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从哲学的角度看待法律,而不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哲学。这就意味着:第一,任何有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包括他在巨作《资本论》中的描述和结论,都是马克思从严谨的理论角度作出的;第二,马克思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能够完美地解释理想的未来社会。
        上面提到的法学难题意味着马克思没有太多强调自己对新财产制度的“充实”以及自己对当代法学领域的贡献,而是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理论家”。也就是说,马克思当时并没有为建立基于公有制的财产制度提出合理的设想。尽管他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当时法律制度的的影响和启发,但马克思的主要贡献不是在法学领域,否则我们看到的一定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的理论,而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法律体系。因此,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对立,以及相关的理论和逻辑问题,至今在马克思主义中没有解决。
        三、马克思主义与古典经济学
        马克思毫无疑问是伟大的哲学家,但他从古典经济学的前辈们身上受益颇多,毕竟最先促使马克思开始写作的正是经济学。


虽然哲学确实应该成为他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但如果不熟悉他那个时代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他本人和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换言之,在追求完美的社会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无疑着重于其哲学论据的经济基础,而不仅仅是宽泛的哲学体系的法律含义。
        大多数马克思之后的著名经济学家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都绝不认同卡尔·马克思仅仅是一个没有实在经济逻辑的投机思想家,尽管凯恩斯曾毫不留情地批评《资本论》是“毫无价值的书”。这样的评价完全是因为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科学,而不是处理琐碎或无根据的论点,其严谨的逻辑来源于解析社会实践的数学工具。
        不可否认,马克思是历史、经济以及哲学永恒规律的创始人或发现者,他对哲学,特别是社会学的贡献尤其巨大,但他的作品并不完全归于上述任何一个范畴。因此,在笔者看来,因为当时知识传播的局限以及马克思的作品和思想的复杂性,很多人并没有能够完整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给马克思主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朦胧的神秘感给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革命者们更多的启发,把马克思主义和他们的政治主张结合发动革命。
        说马克思主义有神秘感绝不是想把它等同于任何宗教,而是笔者认为今天的学者应该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的复杂性并对其进行更为真实和深入的研究。比如经济学角度就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在当今世界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马克思是经济学家,还是哲学家,还是以经济学来推动自己革命主张的人?共产主义的政治可以从相关的哲学和经济学理论中推导出来吗?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了解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结论
        本文用简短的几句话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首先谈论马克思的遗产自然离不开19至20世纪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人类社会实践结合的重要组成。只是也许马克思本人也想象不到自己为后辈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舞台。而马克思本人无意于走列宁或波尔布特的路,因为除了鼓动和宣传,马克思没有积极参与任何形式的暴力革命。
        第二,放弃或试图“重新解读”马克思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面临的压力和马克思的时代一样强烈,对社会公正和人权平等的呼吁也没有停止过。前苏联的解体并没有像西方一些政客鼓吹的是“历史的终结”,而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只是加剧了几十年来政治动荡的社会紧张局势。尽管人类历史进程漫长而曲折,但我们还远没有到达乃至于接近一种让每个人,至少是大多数人,真正感到满意的社会模式。
        最后,所有人类社会的缺点、矛盾和压力事实上从未消失。很多人在为选择强大的政府还是“守夜人”式的政府而争论争斗,其实解决办法往往需要两大派系和解来取得,而不是简单地站队,由一方压倒另一方。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最佳答案必须通过谈判和持续的外交努力,弥合左右分裂的政治鸿沟以及促成党派间的合作来达到所以,回望过去,人类的哪些方面值得保留和改进?放眼未来,又有哪些方面值得发扬或摒弃?诚实和批判性地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哲学遗产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回答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Blackledge, Paul (2006) Reflection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History .
[2]Callinicos, Alex (1983) Marxism and Philosophy.
[3]Chitty, Andrew (2013) 'Recognition and property in Hegel and the early Marx',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16(4)
[4]Farr, J. (1983) 'Marx no empiricist',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3
[5]Hudson, R. (1982) 'Marx's empiricism',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2.
[6]Kolakowski, Leszek (1978)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Vol. 1: The Founders.
[7]Kouvelakis, S. (2003) Philosophy and Revolution: From Kant to Marx
[8]Little, D. (1986) The Scientific Marx
作者简介:徐铖,出生于1986年8月, 男,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任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国际培训部涉外秘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税收、英文翻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