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润 (奉节县公平镇大寨小学 重庆 4046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0-020-01
投掷不仅是人类的基础动作,也是小学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笔者深有体会,特从投掷的概念、投掷的教学意义、投掷的教学要求、教学情况分析、投掷的教学目标和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并汲取同行丰富教学成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探讨,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小学投掷教学有效性贡献一己之力。
一、投掷的概念
投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是力量和美学的完美结合。同时,投掷也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能更好的发展小学生上肢力量和肩带灵活。简单和有效的投掷分为投准和掷远,从动作类型上分为单手投掷和双手投掷,从环节特点分为投掷物过肩和投掷物低于肩。
单手投掷是投掷的基础性动作,也是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主要性质,对于投掷动作协调用你起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为学生双手投掷奠定坚实基础,在掷远和投准教学中,应做到快速挥臂,上下肢协调发力,为提高力量、增强素质,培养良好合作和探索能力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
双手投掷会用到一公斤的实心球,这对学生力量提出严峻考验,要求学生具备坚忍不拔额意志,为此,在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双手投掷的动作,做到全身用力,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打下坚实基础。
二、投掷的教学意义
小学生通过投掷训练,进一步体验体育的力量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起到积极训练目的,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三、投掷的教学要求
投掷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形式,如何提高投掷教学有效性成为体育教师探讨的一个永久话题。投准和掷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在教学中由于一些学生体质较差,没有正确掌握投掷技巧,时常出现使不出力或者投掷不远的现象。
通过深入学习投掷教材,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左右肢体协调发展,不仅要做到双手投,而且要进行左手投和右手投,加强投掷和其他训练内容得了联系性
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发现,投掷教学中含有一些游戏项目,为此,充分发挥挥舞、滚动、投掷,在游戏中渗透动作要领,在投掷中渗透游戏,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锻炼方法,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体验成就感,体育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丰富投掷教学内容。
小学投掷内容主要分为投掷能力训练、掷远能力训练和投准能力三个方面,这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小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时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全身用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高投和掷远能力。
四、教学情况分析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肌肉弹性较差,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善,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意识不明显,乐于探索周围的事物,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持久,学习活动短暂化比较明显,能积极参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合作中。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较强,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具有初步的知识基础,但在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学习兴趣上不尽相同,思维活跃,思路敏捷,善于思考,自信心较强,体现着身体各个器官组织发展不协调的特点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心理逐步稳定,能力更强、自信心更高,竞争意识较强,这个阶段的学生肌肉力量薄弱,身体不能承受持续和高强度的动作,身体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
五、小学投掷教学目标
1.单手投掷
单手投掷是投掷的基础,进一步丰富学生生活,对学生整体协调和用力提出更高要求,为学生双手投掷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掷远和投准的动作,能做到快速挥臂,上下肢协调,为学生力量、协调、交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开始阶段,体育教师应以轻物投掷为主,在原地投掷基础上,掌握正确挥臂,激发学生训练兴趣。
在中间阶段,要求学生快速挥臂,在投远和协调用力方面着重训练在末尾阶段,在走和跑中要求动作连贯、协调。
2.双手投掷
小学投掷主要以一公斤实心球为主,这对学生力量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掌握双手投掷基础上,努力做到全身协调、着重培养负重投掷能力,培养坚韧意志,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应先从兴趣、自主训练、培养锻炼意识入手,在投掷中做到挥臂有力、精准度较高。
小学中段的学生应做到上下肢协调和提高投掷的远
小学高段的学生应做到全身协调,在改善动作中,进一步提高投掷的精度和远度。
六、高度重视投掷安全问题
安全是小学投掷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训练中应做到课前活动,纪律严明,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提高小学投掷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如果发生身体伤害事件,对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到教学有效性,为此,体育教师应深入研究安全隐患,做到有备无患。
七、小结
投掷不仅是人类的基础动作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都应给与必要的重视,本文所谈及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为诸位同仁一些教学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