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菊 (四川省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 德阳 618400)
【摘 要】 由于受语言障碍的约束,聋童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之正常儿童要少得多,部分聋童更由于入学前没有进幼儿园或语训班学习,所以,入学时,他(她)们往往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入学困难。为了使这些聋童尽快融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特提出融学教育的理念,即根据聋童的个性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使聋童入学后在短暂的时间内融合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以一种健康的姿态走上正常的学习轨道。
【关键词】 融学教育 聋童 学习轨道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0-022-02
所谓融学教育,就是根据低龄聋童的个性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使初入学的聋童尽快融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教育。学龄前聋童由于受语言障碍的制约,他们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之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要少得多。我曾对我班初入学的14名聋童做了家庭问卷调查,其中曾进幼儿园或聋儿语训班学习一至两年的聋童有8人,占全班总人数的58%,无此经历但与邻居孩子一起玩耍的有3人,占全班总人数的21%,独自在家玩耍仅与父母有交往的有3人,占全班总人数的21%。这些数据表明聋童入学前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极少,由于缺乏交流,导致聋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比正常儿童低。从家庭走向学校,是聋童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交往能力的欠缺使聋童不能迅速地进入学生的角色,这是聋童入学时抗学情绪产生的根源。因此,对初入学聋童实施融学教育,为建立他们正常的学习轨道是非常有利而必要的。鉴于此,我把多年来实施融学教育的心得和体验作如下分析,以飨读者。
一、根据聋童的个性特点分类定型,制定融学教育的计划
聋童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入学后由于路途遥远,基本住宿在学校,为了安全,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聋童入学后,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而入学前,聋童从没这么长的时间离开过父母,所以,聋童入学后常表现出下列几种情况:
(一)、愿学,离开父母时能正常地进入学习状态。
这部分学生大多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好接触他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比其他同学强。
(二)、拒绝上学,哭闹,扭住父母的衣袖不放。
这一部分学生依赖性强,在家中,他们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其恋家、恋父母的情绪较重,致使他们不愿上学、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
(三)、在地上撒泼,又滚又闹,借此吓唬父母,不愿留在学校。
这些学生在家里被父母骄纵惯了,父母觉得孩子的残疾是自己造成的,孩子已经这样了,不能苛待孩子,所以事事都依着孩子,养成孩子任性的坏习惯,致使孩子入学时不愿留在学校被约束。
(四)、在老师的安慰下,勉强留在学校,而后天天哭泣。
这种学生性格偏内向,腼腆、羞怯、小气爱哭鼻子。
融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除第一种情况以外的其他学生,分析造成他们入学困难的内在原因是:⑴不熟悉老师和同学,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产生担忧和恐惧的心理;⑵在家里养成任性的习惯,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稍不如意,孩子就撒泼,以此达到目的;⑶不愿接纳他人,性格偏内向,不喜与人交往,确切地说是不与陌生人交往。
针对这几种情况,根据聋童的个性特点可制定以下的融学教育计划:
1、逐步消除聋童的恐惧心理,让他们熟悉学校的环境,熟悉周围的人和事;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使聋童迅速地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2、刚柔相济,家校配合,矫正聋童任性的习惯,使其感受到老师的慈爱和威严。因势利导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以学校的美去感染和吸引他们留在学校学习。
3、呵护安抚聋童,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慈母般的关爱。
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可以消除聋童心中的隔阂,逐渐抚平聋童离开父母时的忧伤,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同学情和师生情,这样能够在融学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施融学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融学教育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反复性。聋童的入学障碍在经过融学教育后,还会反复发生,但在这种反复性中也存在着进步性:聋童入学时的特殊表现行为(哭闹、撒泼)发生的时间间隔会增长,发生时的强度也有所减弱。如我班聋童杨兴,初入学时每天哭泣,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学教育后,每星期一哭泣,然后星期五哭,哭泣的频率降低,哭泣的声音也减弱。这种阶段性的反应需要反复进行引导,适时抓住其没有闹情绪的时机进行表扬,刺激和鼓励他(她)继续表现这些良好的行为。为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教育进行铺垫。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育实践中,我认为,逐步引导聋童获得学习动机是实施融学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用成功的体验来刺激聋童的学习欲望,这种体验来自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有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又有课后娱乐活动中顽兴发挥极致的乐趣。老师要善于做一个观察家,组织聋童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在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友爱之精神的同时,随时发掘聋童的成功之处及时给予表扬,使之产生成就感,进而获得再次学习的动机和愿望,逐步走上学习轨道。如“撒泼”的黄小健,爱动,喜欢玩耍,在教师精心设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配合老师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使他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初次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并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无限趣味。其中,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无疑是一道催化剂,大大地增强了黄小健学习的动机,逐渐地改善着他的入学障碍。
建立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是融学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倾情教育,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慈母般的关爱和校园生活的美好,使他们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深深的依恋,这是融学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这些因素的实现最终为聋童培建了正常的学习轨道。
融学教育实现了让聋童从拒学到愿学至乐学这么一个转变过程,建立了聋童正常的学习轨道,这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以升华,聋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健康茁壮成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劲头更足。老师在这种融学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突破与新的感受,从而促使老师去探索和开启学生心灵中的乐土,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畅饮知识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华 编:《聋生心理学基础知识》 四川省乐山师范学校特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