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丽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第一小学,514600
摘要:《落地花鼓》是广东省平远县民间广为流传、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具有较高的客家文化、民俗学、文化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其由福建省武平县传入至平远县已有200多年历史。传统的《落地花鼓》以生、旦、丑表演为主,传统的落地花鼓音乐融合了凤阳花鼓、汉调音乐、客家山歌。但平远的落地花鼓曲调以原来的汉调音乐为主。这里既有民谣,也有古典文学的诗歌,包括哲理谚语、先知遗言、民间故事和地方传说,充分体现了欣赏和娱乐,成为客家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的一大特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保持、继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繁荣,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落地花鼓;传承;发展
一、前言
多年来,祖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使生活和文明得以传播,时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文化艺术财富,我们一代代要好好传承和发展,我们一代代人才能分享这一遗产。论文探讨了校园遗产与广东非遗落地花鼓的起源问题及如何传承和发展的策略。
二、落地花鼓的起源
1、落地花鼓的雏形
落地花鼓的雏形是随船灯从福建省武平县下坝传入平远差干湍溪的,这原本是“船灯”表演的一部分。解放前后,农村山野乡间文化生活非常贫乏,船灯表演到一段时间,就加入丑角,由生旦丑三人在地面表演,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长期加工提炼,成为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后人称“落地花鼓”。
2、落地花鼓的传入
据《平远县志》记载:落地花鼓这一民间曲艺流传至平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前,因为广东平远与闽南接壤,生活习气相同,语言相通,“落地花鼓”便通过民间渠道,很快在我县境内流传开来,经久不衰。具平远仁居老艺人曾善仁老师,李金茂老师及我父亲回忆,仁居地主温甫湘家每逢节日或家中有喜事,从差干湍溪请来船灯到家里表演增添喜庆气氛,船灯演到一定时间,表演船灯的年轻男女演员走下船,在地面加入丑角,三人一起表演有唱,念,做,及造型的另一个表演形式,而且唱词表演内容相当吸引观众,例如:“旧社会哟,寒天冻咧(射)呀,热天蚊叮(雕)脚。”丑角表演“蚊叮(雕)脚”的动作形象生动,双脚一抖浑身发颤,表情生动滑稽形象。这些内容一唱出后,群众至今还流传着。
3、落地花鼓的表现形式
落地花鼓由三个人表演:生、旦、丑。老年男性扮演丑角,年轻男性扮演生角,年轻女性扮演旦角。丑角手无其它道具,穿短衣服,鼻子上留着短胡须,形象滑稽搞笑。丑角经常蹲起马来走十字步,简称“矮子步”。旦角双手各拿一钹,采用移步,碎步,十字步,甚至女子跨在男子身上打拔,这个动作难度大,现在很少采用。生角手拿锣,用十字步,旋转步较多。
4、落地花鼓的特点
民国前,落地花鼓增加了“生”角色来表演,同时吸收了汉剧、采茶、凤阳花鼓的一些特点,每唱完一段歌词,便造型亮相,行当仍以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落地花鼓的表演热情奔放,音乐节奏欢快,有唱有舞有说,边念边做,充分体现了客家民间曲艺的特点。
我们平远人在节日里和差干五指石景区都有做民俗表演的传统习惯,以便创造一种更加活跃的气氛。在智慧的传递和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在原创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使民俗艺术更加辉煌,更吸引人。
三、非遗进入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意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机制的制约下,许多学校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传承的必要性。所以应该首先要保障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发展;其次,要为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支持;最后,要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监测评估机制,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高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率。
2、缺乏合格的“非遗”师资力量
专业教学人员的短缺是影响“非遗”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障碍。教师承担着艰巨的教学任务,只有通过招聘继承人和民间艺术家,他们才能发展“天然”知识。遗产继承人或民间艺术家缺乏适当的教学技巧导致了一些问题,如对教学内容的误解和教学方法的枯燥。因此,应当加强专家、非遗传承人和教师之间的“继承人”教学交流。为了利用优势,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继承人”教师队伍。
3、缺少与校本课程匹配的“非遗”教材和读本
在一些学校里,“非遗”教育仍处于自发研究阶段,没有教学材料,因此难以将“非遗”的种子植在学生的思想中。在一些学校编写了“非遗”书籍。但缺乏知识和兴趣,特别是在项目内容、实际活动和学生作品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非遗”项目深刻意义的看法,这就要求有经验的教学材料编制专家与学校的教授和继承人合作,编写适当的教学材料或教科书。
四、“落地花鼓”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1、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内容
落地花鼓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等方面体现。落地花鼓需要涵盖的材料、内容和方法根据小朋友的年齡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而循序渐进。在低段班开设“落地花鼓的化妆”活动,以便加强对落地花鼓的了解,为以后的表演做好铺垫。在中高班开设落地花鼓的演出活动,教小朋友用能够清楚的知道戏剧的走位,然后根据兴趣和实力强的学生进行落地花鼓的教学。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起学习兴趣,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注入强大的能量。例如,某小学为了激发小朋友对落地花鼓的兴趣,通过色彩斑斓、图形可爱的服装进行试穿的体验,让他们先了解服饰的文化底蕴,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演出,曲目等体验。把学生培养成乐学想学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
3、非遗进校园,邀请传承人授课,组织学生排练、演出、比赛。
邀请传承人来学校授课,2011年、2012年和2018年邀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曲艺“落地花鼓”的传承人洪树湘老师到我校组织学生排练了少儿落地花鼓《客家亲》和《程乡读书郎》并且这两个节目在节庆假日和学校的文艺活动中演出,并且两次在央视频道播放,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市级非遣文化落地花鼓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其中《程乡读书郎》参加2018年第三届梅州市客家童谣节比赛荣获二等奖;2019年到梅州市丰顺县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演出并且上了央视。《程乡读书郎》在2019年底在平远县泗水镇梅畲村参加中国美丽乡村的演出,并且上了央视。我本人在工作之余也有较丰富的“落地花鼓”表演经历:1994年国庆我参加全县民间文艺汇演,参演新编“落地花鼓”颂党恩《讲起现下生活顶呱呱》荣获一等奖,我担任旦角金花;1995年参演扩大改进后的“落地花鼓”代表平远县参加梅州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文艺表演。而且我父亲凌炳发老师也是落地花鼓“生"角的扮演者。1963年参加当地的教师文工团,参演“落地花鼓”到平远县和兴宁县各地巡回演出,大大丰富了两县人民的精神生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
4、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校园的落地花鼓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传承与创新能力,通过反复的工艺研习与推敲,学生能进行个性化的落地花鼓艺术创作。例如,广州某学校开设《落地花鼓工艺与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学生们乐于表演,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表扬当中,在实践体验中探索专业出路。
五、总结
首先对《落地花鼓》的表演形式、内容、服装、道具的使用、旋律音乐等。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上,敢于吸收其他民间艺术的优点,进行改革创新,使其独特的民间特色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人们,使之适合现代人满足当今时代的审美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彩平.非遗文化进校园——晋南民歌“校园传承人”培养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0(20):12-13.
[2]樊君.舞蹈生态学视阈下的非遗舞蹈“沧州落子”少儿校园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20(1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