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习作互动评改的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王敏杰
[导读]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教师多方面多渠道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再修改。
        王敏杰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行知小学 314000
        【内容摘要】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教师多方面多渠道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再修改。教师通过学生习作的互动评改,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创建作文评改的良好氛围,习得评改之兴趣、方法,提升作文评改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
     互动 评改  实施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这就是强调: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能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愉悦,从深层次上激发写作的热情,又能使他们提高评价修改作文的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评改作文不是作文教学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但长期以来,作文评改是教师一人包办,教师受苦受累却效果不佳,老师精批细改,学生未必领情,学生对老师写的批语很少认真思考。
        (一)建立互动小组,开启互动评改的大门
        习作互动评改通过学生对作文评议与修改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让学生对作文评价产生深厚的兴趣。
        1.“自由小组”结对
        “自由小组”组建特点是由学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自主组成。这些学生往往是习作水平相当,情感交流充分。在这样小组里较易形成“讨论交流”之好风气,但正因为是学生自由组合的,更要规范管理: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善于吸取他人的优点;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注意态度诚恳;学会合理分工,协调完成各自的工作。
        2.“榜样小组”帮扶
        “榜样小组”组建要分两步走,首先是树立榜样,亦或是教师本人,亦或是优秀学生,再由榜样朋友去邀请想要帮助的朋友,或是请想向榜样学习的朋友进入,不同层次的朋友进入小组,以实现组内帮扶之目标。其次是重点培训,帮扶有法。教师必须要有方法地去培训这些中的学生在梯度式的多向情感交流与资源共享中达成帮扶。
        (二)指导自主评改,引导学生互动评改
         1.符号批注
        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通用的作文批改符号修改作文:删减符号、增添符号、交换符号等等,在自主评改中需要熟练运用。再根据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统一符号自主评改。若句子优美、刻画生动,可用“﹏﹏﹏”在句子下方圈画;若段式极其精彩,就可直接在段前或段尾处打上“★ ”表示赞扬,若对语句有疑问,可用“     ”画出句子。这样统一符号自主评改方式简单,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欣赏到好词、好句、好段,对同一主题下习作问题思考。           
        2.文字批注
        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的练笔逐渐增多,老师也开始引导学生在课本中做文字批注,用文字批注的形式指出文章的优缺点,这是学生自主评改文章必须且经常用到的方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试着用文字全方面评改同学的文章,教师作为互动小组的榜样,要集中梳理问题,适时适机进行讲评。每次讲评的侧重点不同:评选材、立意,抓审题内容;评构思,抓篇章结构;评遣词造句,抓语言特色等,在评改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示例指导学生互动评改。
        (1)综合式
        评改文章最常用的方法:运用总批、 旁批、 眉批手段, 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说明、评述,必要时还可以建议改主题,改材料,改结构,将自己的评改意见随文章的顺序随时用文字批示出来。


        (2)主题式
        从三年级开始,部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单元伊始明显标注,语文要素的精准标注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随着单元的学习,单元习作引入主题式互动评改。比如三年级“奇妙的想象”主题互动评改,四年级“按游览顺序”主题互动评改,五年级“借物抒情”主题互动评改等,在主题式文字批注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平时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点,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
        (三)开展互动评改,内化学生的习作评改能力
        互动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相互作用,在互助评改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评改的主体,又是被别人评改的客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
        1.互动评改
        互动评改是指在这个既定的互动群里,每一位组员在学生习作后提出建议或意见,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点评的作文评改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的一对一作文评改模式,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作文评改。
        (1)欣赏型互动评改
        互动评改从“学会欣赏”起步,学生从小组内同学的作文中找到精彩之处,并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这样,在“找优点”的过程中,不但能强化组内学生作文的自信心,而且激发小作者地对作文进行反复修改。例如《“漫画”老师》这篇习作学生们欣赏评价:小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王老师的“双面”性格;小作者例举了一个具体事例,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当时的环境之中,漫话了老师的性格特点等。这些欣赏型的语言,让小作者欣喜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2)找茬型互动评改
        “找茬”就是吹毛求疵地进行挑剔、批评。在互动评改习作中,小先生可以用找茬的方式去发现他人文章中的缺点,说明小先生已经掌握了这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根据每次习作的不同目标找茬,给出自己意见的同时明确了此次习作的目标,用自己的喜欢的语言评价增添了些许趣味。同样以《“漫画”老师》为例:小作者第二段后面的省略号在这里完全是用错了;文章中老师鼓励性的话语写成“口头禅”不够恰当。虽然这些找茬的评价语言,让小作者看着会有些不舒服,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互动评改中进步才更快!
        (3)比较型互动评改
        互动批改时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方法,可以把两篇同类型文章比较评改,或者把原稿和修改稿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的方式可以更快发现两篇文章异同点,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内化习得了习作之法。如:《“漫画”老师》这一习作主题中,小朱同学通过写王老师的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老师的变脸之快,小刘同学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来表现老师的变脸之快。两位同学都写出了王老师变脸之快的特点,小朱同学的语言表达幽默风趣,更倾向于“漫画”老师。通过多次的比较评改,相信在N次思考评改过程中,学生们慢慢内化习得了习作之法。
        2.展评互动
        写文章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交流,这种交流如果被读者赏识,那么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就会被推动。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自主修改后的习作完全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互动展评,可以是板报,可以是美篇等各种新媒介展评。不论是哪一种展评的形式,被推送展评的文章已经被多次评改,文章都已经修改到一定的高度,通过展评形成新一轮的评价,来自更多读者的不同方面的评价,触动文章作者新一轮的自主修改。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想法,每一个想法都是一颗智慧的种子,是一种鉴赏的能力。每一次习作后,教师根据习作的特点在组建的互动小组内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评改,小组评改的时间、空间、地点随心转换,对学生的限制少了,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文的评改变得更加灵动,激发了学生习作评改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圣陶中小学作文评改举例》第3页,开明出版社,1990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第1版)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