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仕宏 常艳霞
潼南第一中学校
摘要:左利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过去对左利手的认知比较匮乏,尤其是在中国老一辈人左利手的认知里,认为左利手是不正常的表现。如果不正确的引导,将会对左利手儿童产生较严重的心理伤害。文本通过左利手儿童——沅沅案例的讲述分析,提示人们正确认识儿童的左利手,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儿童对左利手的正确认知,呵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 左利手 心理特点 教育策略
一、背景
沅沅是一个可爱听话的男孩,正在上初中。长得乖乖巧巧的,但他在学校的朋友却很少,他平时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待着,碰到有人的时候,总喜欢把手揣进衣服口袋里,平常课上做作业的时候,也不喜欢老师在旁边站着指导观看。
二、案例叙述
这是一节课是班上的集体活动课,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老师负责敲鼓,在鼓声之间,两组同学将各自的小红花传向下一个人,谁先把小红花传到最后那个箱子里,哪一组的同学就赢了,小组会获得奖励小棒饼干一袋。比赛进行得很激烈,当小红花传到自己手里时,同学们都不假思索地接了过来,迅速递给下一个同学,生怕晚一秒。同学们都大声的叫嚷着,欢快的笑着!快活的气息弥漫在小小的教室里。
这时,老师注意到沅沅的神情好像有丝丝的焦虑,神情不安,他在焦急的发愁着什么。小红花传到沅沅这里了,沅沅快速地伸出左手想要去接小红花,手都伸到了一半,沅沅似乎忌讳什么,一下停顿着了,慌乱间把左手缩了回去,急急忙忙伸出右手接花,就在这刹那间,另一组的同学已经欢快的把小花接过去,喜气洋洋的传到了一个同学的手上。毫无悬念,沅沅所在的这一组同学们输掉了比赛。大家不免有些难过个个都不开心,纷纷跑来质问沅沅为什么要换手接花,不然他们就会赢了,就能吃到美味的饼干了。沅沅头垂得低低的,没有说一句话,一双小手紧紧地绞着衣袖。
从那以后,老师便对沅沅特加关注,老师细心的发现,沅沅似乎是一个左利手,而且是班上唯一的左撇子。老师很惊奇,但没有贸贸然直接询问沅沅是不是因为这个害怕用左手,害怕伤害到沅沅,因为沅沅似乎很在乎这件事情。沅沅是留守儿童,他的监护人是农村的奶奶。老师在奶奶来接沅沅的时候,老师跟沅沅的奶奶事无巨细的询问了这个事情。奶奶的表情有点不太好意思,但又生怕沅沅在学校哪里做得不对,迟疑再三还是说了出来:沅沅的确是个严重的左撇子。奶奶也是在孩子吃饭写字的时候注意到的。老师恍然大悟,沅沅的作业本上老是黑乎乎的痕迹,作业本页面脏兮兮的。原来不是沅沅的卫生习惯问题,而是沅沅左手写字手腕蹭擦造成的。
奶奶还跟老师再三强调,现在已经在严厉地板正沅沅左利手的坏习惯了,让沅沅习惯右手写字右手拿筷子,一旦沅沅没记住,奶奶就会直接打向沅沅的手,提醒沅沅该用右手。同时奶奶让沅沅仔细注意身边的同学,他们写字吃饭是不是都用的右手。沅沅暗暗观察了一番,发现身边的人的确都是用的右手吃饭写字,用右手做的日常事务。老师不禁大胆的猜测,奶奶的严厉要求以及沅沅害怕身边的同学讨厌异样的自己,害怕不合群,所以才会总是不自觉的想要把左手收起来,哪怕是在最开心的游戏的时间。
三、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分析
中国人对左撇子的定义,写字和用筷子天生惯用手是左手的人是左利手。惯用左手的人,也叫左利手。奶奶之所以认为左利手是不好的,并严厉要求沅沅改变使用左手的习惯,这主要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
一是出于群体协调的心理。因为身边人大部分人都是使用的右手,为了保持群体一致性,中国的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在农村老人的观念里,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显得不太一样,强制性纠正孩子使用左手的习惯是常有的事,在纠正的过程中甚至会伴随着暴力行为,如重重拍打儿童的手,或是大声呵斥儿童。有研究显示,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情绪波动,强制性暴力要求孩子使用右手,时间长久后会容易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自信心降低、口吃、害羞等一系列“副产品”。案例中的沅沅被奶奶严厉要求,改变使用左手的习惯,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沅沅的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
二是因为中国的文字设计。
汉字的书写笔顺使它更适合惯用右手的人的书写,而不太适合使用左手的人去书写。孩子如果不使用右手很容易就蹭一手铅笔铅。还很容易写错笔顺。在案例中,老师想起了沅沅的作业本老是黑乎乎的,并不是沅沅的卫生习惯不好,而是沅沅的左手书写习惯造成的。
(二)教学反思
1.正确认识左利手
在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多由家中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在养育。相对年轻一代父母的思想开放和教育接受程度,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一些,认为孩子的左利手是天生缺陷,是一种病态的疾病,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所以在面对自己孩子是左利手一事上,祖辈想要改正的想法会更强烈也更坚决,会极其强烈的要求孩子使用右手。
天生惯用左手其实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状态,这并不是由孩子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科学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左利手的特质源于大脑结构。人类的大脑奇妙之处在于两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球则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左利手的右半脑比左半脑重,右半脑掌管着语言和指令。
但是祖辈又缺乏对左利手的客观认识,在纠正孩子过程中矫枉过正,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案例中奶奶便是如此,奶奶认为沅沅的左利手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强制性纠正沅沅的左利手,又矫枉过正,不自觉的造成了沅沅不自信的心理。
2.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世界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儿童如同这嫩叶子。但东方文化注重群体的协调,很多人自小便被纠写字和吃饭的方式,使原本惯用左手的人成为隐性的左利手。
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要不影响孩童的正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允许孩子自由选着左右手的使用。从现象上看,惯用手是一种人的本性。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不管采取什么强制纠正的办法,即使左利手学会了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右手,但其偏爱用左手的本性是不变的。在不妨碍儿童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尊重儿童惯用手不同的差异。
3.正面积极的引导
由于汉字书写和笔划具有特定的从左向右的规律,所以可以适当指导孩子使用右手进行书写。但教师务必注意指导的方法和语气,在亲切柔和的状态下,鼓励孩子使用右手书写。如果孩子抵触使用右手进行书写,建议教师将自己定位为辅助者,指导孩子如何使用左手正确书写汉字。
沅沅的左利手不是自愿选择拥有的,而是天生的,所以在大人适当的纠正中要给予沅沅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引导,让沅沅认识到,左利手不是一种人生缺陷,而是一种正常状态。左利手也不只他一个,世界上还有很多跟他一样的人,他和他们一样都是正常人。
四、结束语
在现实生活中,左利手是儿童的一种正常生活状态,虽然少见但并不是不存在,教师平时要多加关注,及时引导,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如果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太对,及时与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革除一些关于儿童左利手的陈旧观念,普及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同时还要加强对儿童的关注,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对儿童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消除儿童对左利手的恐惧,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照川.汉字构形图式形成机制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6):132-137.
[2]马志国.左撇子需要纠正吗[J].幼儿教育,2017(29):18.
[3]郝雪梅. 理解“国际左撇子日”的真正含义[N]. 青岛日报,2018-08-16(005).
[4]杰西卡. 左右手:没有对错 只是不同[N]. 中国妇女报,2018-06-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