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治疗浅析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2期   作者:李妙贤
[导读] 痤疮是现代人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大多数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痤疮大多数会产生在颜面部位,
        李妙贤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痤疮是现代人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大多数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痤疮大多数会产生在颜面部位,因此常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困扰。中药在治疗痤疮上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通过文献分析,再结合痤疮的产生原因来作分析;使我们以后再临床上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正文
        1.痤疮的定义
1.1西医对于痤疮的定义与成因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痤疮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在皮肤上会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甚至瘢痕等,会给患者生活以及心理造成困扰。痤疮具有一定的损容性, 初期表现为针头大小的丘疹, 日久出现红色丘疹、脓疱, 严重时可出现结节、囊肿、窦道及瘢痕, 难以愈合。本病好发于青少年, 是高校学生的常见多发病, 与患者的肤质、遗传、睡眠、饮食、心理等有密切联系[1]。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雄激素作用下皮脂大量分泌、皮脂成分改变、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定植、炎症反应与免疫等因素有关[2]。
1.2中医对于痤疮的定义与成因
        痤疮在中医里称为“粉刺”,是颜面、胸背等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故称为粉刺[3]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汗液内凝,则结为粉齇(齇,粉刺也)。”提出了汗出后湿邪郁于肌表,使得毛孔阻塞等或在此后复感风邪或寒邪,使得邪气不能外宣,郁于皮肤内而生湿热。最后使得脂液因湿邪而凝结发为痤疮。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云:“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阐述了粉刺的形成和症状表现。
2.病因病机
        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说:“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辛伤皮毛,苦胜辛”。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中说:“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的意思即言本病的发生与肺关系密切,因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毛被邪所困.会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肺功能异常则不能驱邪外出.外邪郁于皮肤,郁久化热,邪热内舍于肺,致肺热壅盛,故治疗时以清泻肺热为主。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云:“肺风属肺热,粉刺、酒齇鼻、酒刺属脾经。此四名同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当分受于何经以治之。意思即言不仅肺风有关还与大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嗜食肥甘辛辣之品,促使体内痰湿化热,邪热熏蒸肠道,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腑气不通则肠道糟粕郁于体内,郁而化热,致使病情加重,故治疗时应清热除湿。


3.中医治疗
3.1内治法
        (1)肺经风热:丘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分析:肺经风热,壅阻于肌肤,故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象。治法:疏风清肺。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本方取枇杷叶苦平,性善降泄;桑白皮甘寒性降,二药俱入肺经,清肃肺热为君药。黄芩、黄连、金银花、野菊清热解毒燥湿为臣。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胃肠湿热:颜面、胸背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薰蒸肌肤,故痤疮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湿热蕴结肠胃,故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方药:茵陈蒿汤加减。本方重用茵陈蒿为君药,以其苦寒降泄,长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栀子泄热降火,清利三焦湿热,和茵陈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为臣药,大黄泄热,通大便,配伍茵陈则令湿热瘀滞由大便而去,为佐药,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鸡内金,脓疱多者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
        (3)冲任失调:皮损好发于额、 眉间或两颊, 一部分女性在月经前或者行经期出现,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是因肾阴不足所致冲任失调,冲逆上炎,虚火上炎蒸于头面而至。李兴广教授[4]将此种痤疮分两型治疗:其中皮损部位颜色淡红,有色斑或有色素沉着,伴有面色萎黄,月经不调等,为肝郁脾虚所致,治疗时用逍遥散加减;方中以柴胡为君药,用其疏肝解郁之效;当归及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为臣药;薄荷助使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做到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病变部位颜色暗红,有结节,在口周以及下颌处多发,同时伴有痛经、经血颜色晦暗或有血块者,是瘀血阻滞所致,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当归、熟地、白芍养血调经;香附理气行滞;益母草、茜草化瘀止血。
        3.2外治法
        通过对古文献的检索发现有大量的粉刺治疗的外用治法,清·祁坤《外科大成》云:“肺风酒刺……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饮,或由荷叶煮糊为丸,白滚水服;外用白矾末酒化涂之。”,清·吴谦《医宗金鉴》云:“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清代医家·丁甘仁在其《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中提到“颠倒散,专治酒皶肺风刺。大黄 腐制硫黄共等分研细末。”,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云:“肺风粉刺,面鼻起碎红疙瘩,形如黍屑,破出白粉汁,宜用硫黄膏,洗面后涂之,数日愈。”
        

        
        
文献
[1]王蒙, 杜姣洋, 张迪等.大学生痤疮患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 (7) :1114-1117.
[2]潘清丽,邵蕾,陈丽洁,等.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8,25( 6) :377-380.
[3]陈红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4-236
[4]郑春玉,李兴广.李兴广治疗痤疮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 基础医学杂志,2011,17(3):341-342.
作者简介:李妙贤(1994.9),女(汉族),香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港澳通行证:H042800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