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彰显学生个性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梁艳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应该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去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梁艳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肖桥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应该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去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驱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包括大脑积极活动起来,所以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中得以充分利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利用课件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动画。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鸟的动画,配上生动形象的鸟叫声,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的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的很棒”。“这个问题你说的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会激发其内心深处的积极性,会促使他们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由此也会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
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环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扩展,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空中资源,网上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资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语言提出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理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设置疑难,提出悬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渴望。引导从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入手,观察分析,积极探索,发现新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在主动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如果我们能适当地放手,给学生创设一些活动的条件,就像一位专家所说的:“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积极主动地、热情高涨地动起来。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大出版社
[2]冯中——主编《语文教学专题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