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艳
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 6101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标》(2017)中关于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提出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确立审题主题,通过学生多元化初审、教师引导式再审以及小组批判式提升,确立高中写作审题思维训练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思维训练 审题主题 多元化 引导式 批判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强调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写作即表达,表达是思维。叶圣陶曾说:“练作文实际上就是练思想。”因此,写作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写作审题训练区别与一般的写作训练模式,具有思考范围广、写作时间短、思维模型强等特点,学生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增强写作有效性,成就提升写作能力和思维训练共赢。
一、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学生多元化初审
1、确定审题训练主题
《新课标》建议以“专题式学习”为主,“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为训练主题,主题及审题内容,如热点社会事件及国内外大事件等,既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主题的确立是引导思维训练的关键,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训练主题,才能横向拓展、纵向延申,全面调动思维能力。
2、学生多元化审题
教师认识到审题训练对于思维提升的重要性,却难提出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审题思维成“三一”定式,即一个观点一个论据一个论证的思考模式,这是引导式教育过早介入的结果,由于教师的不放手,致使学生不敢想、不能想,最后不会想。多元化审题是确立审题的中心发言人,由发言人参考主题先自主思考,教师不设思考角度、不作思维提示,由学生自由发挥绘制思维导图的审题模式,在有理可依的前提下,尽力拓宽审题的广度。如:
以2020年大火的“凡学”现象为审题主题的多元化初审为例,发言学生呈现了他对该现象的思考:
(1)“朴实无华”的玄机是高人一等的蔑视
(2)活在“意淫”世界里的不切实际:刷存在感不如真存在
(3)“凡学”本质在空虚——一群失败者的自我假想
(4)空造“噱头”与盲目跟风引领的浮夸风(当今社会的追逐风)
(5)给那些不懂“凡学”者:不必羡慕他人,努力活好自己的人生
(6)浮夸的低调里饱含了对生活的期许,是生活里摸爬滚打的自我倔强(现实很窘迫的那类人)
上述审题立意是建立在涉及主体上的——无心者、跟风者、有意者及整个社会风貌,虽然不够细致,但都是自我深思的结果。这种多角度的审视,不同层次的剖析,不设限的思维拓展,是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也让写作更具新颖性。
二、以逻辑性思维为核心的教师引导式启发
多元化审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力,但存在观点重叠、边界不清和不够深入等问题。
若这种横向的拓展是为了打开思维,那么教师纵向的引导便是让思考深刻。可采取两种方式作引导:
1、发问式引导
以“凡尔赛文学”的探究为例,笔者就其中一个人立论发问,让发言者解读,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
怎么理解“浮夸低调里饱含了对生活的期许”,是一种什么心理?“现实中很窘迫的那类人”,为什么要把这类人做特别区分?他们与其他人在“凡学”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肯定这类人的“凡学”?
这种发问的引导是为指引学生立论一定要找到有力的论证条件,而不是为“新”而新。立论容易,论证才是关键。示例中关注到特殊类别,反映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把握这类人的生存现状和心理期许,这群努力生活兢兢业业的“打工人”以乐观的精神,调侃的态度,更多的是沉重压力下的向阳而生。相较主流对“凡学”的批判,这是学生多元思考的结果,应予以肯定。
发问式引导主要是针对多元化初审学生杂乱无章罗列出的各种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作清晰的梳理,确立哪些立意可进行合理论证,哪些无法进行深入论证,无法经受逻辑检验。
2、类比式启发
类比式启发也可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立意,进行逻辑论证。类比式启发要找准可比性示例,例如“凡学”看似骤然兴起,早已有迹可循,如马云的钱不重要、王健林的小目标,甚至李白的不识月、轻王侯等都是,但是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引领“凡学”现象呢?这些类比示例抛出,学生自然会找到“炫富”主题不同、传播平台的差异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等原因,甚至可以梳理出这种虚拟社交圈的高调与曾经火爆的“上海名媛群”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类比式启发不仅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对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后续进行深入的论证非常有帮助。
三、以思辨性思维为提升的小组批判式思考
多元性审题是立足于个人思维,引导式启发是来源于他人的指引,而批判性思考就是在教学中彰显学生群体的力量。以提升思辨性思维为目的的小组批判式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清晰把握观点,理解观点和论证观点,其核心来源于“破-立-论”这种议论文体式。我们可以根据任何热点事件的结果分为正反两面,进行小组辩论。一旦出现逻辑漏洞,就会“立”不住,“论”不了,因此,批判式小组思考逼迫大家做好严密的思考准备,批判对立面的时候,也要守好自立面。
批判首先应是一个质疑的过程,例如今年来对于洋节日的批判,正向看,我们遗忘了自己的节日文化、崇洋媚外、丢掉文化自信,的确就是积极向上的立意,但我们可否对盲目排外提出质疑,洋节日是否真的毫无必要,文化自信的丧失仅仅是因为洋节日“走进来”?同样,可否质疑“失败是成功之母”“寒门难再出贵子”这些似乎已然成定论的命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或许会进一步盘活如今每一个材料审题的千篇一律。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的“学”与“思”不可偏废其一,写作尤甚。《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作用”,这一要求表现在写作的审题训练上,即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敢想、会想、能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师彤.浅析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训练[J].散文百家,2020
[4]张庆红.例说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流程[J].中学语文园地,2009
[5]丁蔷.新材料作文审题的不良思维习惯及应对措 施[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