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衔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芮少銮
[导读] 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
        芮少銮
        广东省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创设氛围、推荐读物、传授方法和开展活动四招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实现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兴趣、阅读习惯
        
        我们学校是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一个怪异的教育现象长期在困扰着我们:相当一部分成绩比较优异的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特别是阅读方面,试卷考查的比重发生了变化,约占50%,而且阅读的文段很多是课外的,主要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运用进行考查。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挫伤学习其他学科的积极性。
        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顺利实现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稳过渡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规定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三四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因此,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四点做法。
        一、创设氛围,点燃阅读火焰
        课堂上创设氛围,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我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神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学生产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基础。我们学校结合书香校园的建设开辟了一个语文课外阅读专栏,专门介绍《中学生课外阅读篇目》以及一些名篇名著;在教室开辟了一个小小图书角;另外在走廊和教室里张贴一些古今名言和名画,如高尔基的“热爱书吧——这里是知识的源泉”,笛卡儿的“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个课外阅读的窗口和一些爱读书的名言,既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又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还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读馆,每周开展一节课外阅读课,让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去。通过“家长共读” 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中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享受到课外阅读的无穷乐趣。
        二、推荐读物,激发阅读兴趣
        现如今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阅读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推广名篇名著,这样,把名篇名著带到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对名著有产生向往。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
        (1)、配合教学内容的报纸期刊。如结合教材进度订阅《初一语文学习报》,还有分年级的语文课外阅读《巅峰阅读》、《广东名著阅读全解全练》等,这些读物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引发学生对语文的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2)、配合学校的书香活动、开放日推出的优秀读物。如配合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演讲与口才》、《世界五千年》、《名人传》、《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等书籍,这些读物为同学们树立了成长的榜样,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进书籍这个奇妙的世界。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推荐,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己喜欢的报纸或课外书,我们还提倡和鼓励同学之间或班级之间开展图书换阅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传授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已经被激发的兴趣能长久保持并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授鱼的同时并授予“渔”——教给学生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在课外阅读中,要学会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灵活采用精读与略读两种方法。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训练程序来实现。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和研究精选文段,每道题都有温馨提示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思路等,学生逐渐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这样做既省时又高效。
        (2)、读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仅靠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边看边质疑,并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或查询资料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把阅读中的深切感悟或读书心得体会写成日记。
        (3)、读与抄相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读书时做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抄结合”的习惯,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学以致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四、开展活动,推动阅读热情
        活动是推动学生阅读热情的最佳途径。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深入持久,我们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努力通过活动激发课外阅读的激情,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校开放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名篇名著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朗诵会、演讲比赛、作品研讨会、读书笔记展评和主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和能力。举办阅读知识竞赛,通过竞赛,“逼”学生去阅读。在手抄报、阅读心得体会等评比活动中看到自己阅读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对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推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钱理群先生曾经这样描述中学教师的工作:“牵着中小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实现以及心灵上的对话,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与终身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更是为了要塑造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品格。  
        
        

        参考文献:
        [1]《培养天才儿童的第一法:教会孩子阅读》 储 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2]《培养会阅读的孩子》吴 梅  气象出版社  2011-01-01  
        [3] 《浅谈初中课改实验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结构意义》 杨家文 钟远彬 张成魁 财经界(下半月)  2006-8期-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