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方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0期   作者:施佳
[导读] 对于高中语文这门学科,学习内容以阅读和写作为主

        施佳
        浙江省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314000
        摘要: 对于高中语文这门学科,学习内容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但是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理所当然的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要得多。在授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精读研究教材,认识到写作部分的重要性。在这之后,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推动读写结合模式的发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供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机会,让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深刻的阐述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就像是语文课程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同等地位,但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二者却并不匀称,甚至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的将阅读和写作进行了分割,以考试得分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问题引导,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其实在教材的编写中,每一环节、每一部分内容都存在着阅读和写作的联系。对阅读部分的教学内容考察,其实也是在为写作部分的内容考察做准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思路进行思考和总结,在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二者相辅相成。比如在进行《我与地坛》的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诸如: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想要写这方面的内容?文章是怎么一步一步开展的?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会用什么形式表达主题思想呢?教师就是要这样一点一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有所收获。充分理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回答的问题内容,进行串联,完成课后的小作文的写作。
二、深入掌握教材,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阅读能力培养时,毋庸置疑要从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到整个文章,从文章大致含义到中心思想再到语言表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既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也是对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选入语文教材中的篇章,他的故事、人物、表现手法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精品,绝对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精品素材。教师应该更好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使课本成为写作素材的基地,丰富学生写作时的内容和方法。比如《长江三峡》一文中,作者通过“三峡”这个载体,尽情地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利用很多细节性的描写,通过记录三峡磅礴壮美的景观,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一些经典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都是可以让学生们受益匪浅的。学生可以将课上学到的技巧,运用到之后的写作之中。
三、激发写作兴趣
        高中语文这门科目不像其它科目一样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和理论性,它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在语文的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散思维,对语文课堂合理的安排,可以产生极强的趣味性,变成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和教学的效率。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更好地提高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文章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相关《红楼梦》电影、电视剧精选片段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感受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表述,传递的不同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成为编剧,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己续写人物台词,然后进行现场表演,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四、从模仿向创新转变
        语文学科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对中文的应用和理解,而对文字的感悟必须通过不停的阅读来训练,通过大量的写作来实践。高中阶段的读写教学的结合,最开始大多数都是从仿写开始的。在修辞手法、段落结构、写作手法等方方面面进行模仿,这样的模仿,虽然能够让学生了解写作,但是一味的模仿,会使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失去了文章写作的意义和灵活性,背离了阅读和写作结合提升能力的主要目的。这样的模仿只能是应付考试,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时没有太大帮助的。比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的讲授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仿写,书写出自己的梦想,然后进行拓展转化,练习一些我有一个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模仿后要对学生的个人创作能力进行训练,脱离模仿的框架,才能更好的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创新才是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最终走向。
        阅读和写作,两种语文教学内容,它们既彼此独立,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是吸收性的理解,写作是理解性表达。有吸收性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理解性表达,想通的道理,表达能力提升了,又能更好促进之后的阅读理解。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这一特性,更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菁.中学语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