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例题拓展,实现中学数学减负增效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30期   作者: 陈基胜
[导读] 减负增效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陈基胜
        福建省南安市厚德中学
        摘要:减负增效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减负并不是减质量,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处理好例题的教学不仅能加深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其重要作用,例题的示范能够为学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供范例,有利于积极构建数学方法体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拓展例题来实现中学数学的减负增效。
        关键词:例题拓展;数学思想;中学数学;减负增效

        传统数学教学是靠“题海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而且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减负增效背道而驰。例题作为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采取措施拓展例题,使初中数学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1、利用一题多变,拓展例题
        一题多变是将一道题目通过变题设、变结论、变图形等方式拓展出一些相似、相关、相近甚至相反的新题目,让学生通过变式练习,从解决一个问题实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这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发挥了例题教学的作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是本章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变来进行教学,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一件工作,A单独做需10小时,B单独做需6小时,如果AB合作完成需几小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此例题进行变式。变式1:一件工作,A单独做需10小时,B单独做需6小时,如果A先做4小时,剩下的由B完成,还需几小时?变式2:一件工作,A单独做需10小时,B单独做需6小时,如果A先做4小时,剩下的由AB合作完成,还需几小时?变式3:一件工作,A单独做需10小时,B单独做需6小时,如果AB做了4小时后,A因事离开,剩下的由B单独完成,还需几小时?变式4:一件工作,A单独做需10小时,AB合作需要3.75小时完成,如果A单独做6小时后,剩下的由A单独完成,还需几小时?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工作量问题有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明确了工作量问题的本质,对于此类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无论如何变幻,都是小菜一碟,从而脱离了题海,实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


2、利用一题多问,丰富例题
        一题多问是通过对同一个题目设计层层递进式的问题,使有效的例题发挥无限的作用,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发挥例题教学的最大作用,实现例题拓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大都会举例:给我们长度分别为5厘米、6厘米、7厘米、12厘米的四根木条,能组成几个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思维出现了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们可以利用一题多问的方式,将此题进行修改:给我们长度分别为5厘米、6厘米、7厘米、12厘米的四根木条,如果利用它们组成三角形有几种组合方式?这些方式都能    构成三角行吗?为什么?通过这样设置问题,学生首先是进行分组,然后再看能不能构成三角形,最后思考能否构成三角形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于同一道题目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的能力。因此,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例题,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熟练运用程度,拓展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章时,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对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想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我们往往利用等腰三角形或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去解决,通过观察我们发现AB和CD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无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它们又不在同一三角形中,因此,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思路。解法一: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先证△BFE≌△CGE,得出BF=CG,再证△ABF≌△DCG即可;解法二: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易得CF=CD,再证△ABE≌△FCE;解法三:延长DE至点F,使EF=DE,可证△BEF≌△CED,得BF=CD,∠D=∠F,再根据∠BAE=∠D,得∠BAE=∠F,AB=BF,得到AB=CD。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了对知识的熟练运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4、总结  综上,巧妙地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方法拓展例题,能够提高例题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维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减负增效,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东升.在例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11-20.
【2】陈兴国. 整合相关教材资源,重组知识认知板块——在例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0.  
【3】周谋新. 例题的拓展结论及其应用【J】成才.2002-0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