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鹏
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三小学校(高新校区)
摘要:小学体育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更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为促进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更为了提升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的专业水准,学校与体育教师应从深层次理解课改理念,并借助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本文就此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健康教学;实践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新课改前提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面临着许多不足和问题。通过分析教学设计实践发现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小学体育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均存在“短板”,由此限制了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创新实践。虽然多次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创新,但效果甚微。第二,通过分析发现,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始终以体育项目为核心,忽视了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为实现创新,还需围绕教学理念、方法、形式等有序开展。第三,在有限教学资源的制约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多以一刀切的形式出现,对于内容、形式的选择与设计缺乏个性化特征,未能关注不同个体的实际诉求,由此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在上述条件制约下,实现相关预期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基于以上现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的创新起点较低,如果按照新课改要求,我们应采取逐步突破的思路解决各种关键性问题,不断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与健康的设计思路
立足于新课改,我们应准确识别传统教学的弊端与优势,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树立以学生健康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当前的问题与现状进行创新。从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多角度进行创新,保证小学生在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都能得到快速提升。
(一)构建多元化体育教育与健康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小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科素养,促进小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首先,单一教学目标导致课程教学的过于僵化,师生在这种模式下会降低教与学的热情,无法从本质上认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学的内涵与乐趣,造成体育与健康教学无法“落地生根”。
反观多元化教学目标,则有利于教师从深层次挖掘教学内涵,丰富健康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程与学生需求间的“粘度”。让小学生真正喜欢并热衷于体育活动。此外,体育与教学目标的单一化限制了体育教师的发散思维,长久以往创新的动力也消耗殆尽了。课堂教学只是对原有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复制”,在这种乏味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方案无法实现预期效果,甚至让小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多元化体育与教学设计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需求,借助创新理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和教学内容。
(二)促进高质量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应以新课改要求为“脚本”,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可行性,为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发校本课程应在提炼现有教材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当地、学校现有资源条件,发挥现有教学资源优势,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创新理念下,将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与校本课程开发融合在一起。在优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从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进度、管理体系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开发。这需要统筹规划理论与实践,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课程设计的同步性。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践分析
立足于新课改,深入贯彻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改精神。以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考核、课外拓展等多个层次。
此外,在新课改背景条件下我们应关注小学生体质条件,以及小学生的参与热情。结合实际教学数据明确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所面对的问题,并明确改革创新目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与体育教师应借助科学的数据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与个体的实际需求。明确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和健康教学的目标,按照学期、学年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教师应从教学体系、单科教学内容、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通过量化与细化达到可实施能考核的程度,这样有助于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顺利推进。
针对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还需从多角度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如:借助《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及标准》将学生划分出3—5个等级标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结合与小学生及家长的深入沟通,了解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实际需求,并开展针对性的入门级专业训练(如:乒乓球、足球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时代背景,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从知识、技能、训练技巧、体质以及体育精神方面着手,满足学生对健康发展的要求,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