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王兰珍
易门县小街乡中心小学 云南省 玉溪市 6511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提高综合素质是当今教学的追求。学校不再单纯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而是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考虑,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文化课分数高但品德低下也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只有成绩好、人品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对整个班级起到主心骨的作用,班主任不仅要教好自己的科目,还要从整体出发,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德育建设,让德育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心态积极阳光、奋发向上、人品端正,同时学会初步的待人接物。本文从挖掘德育资源出发,就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成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措施
前言:
我国的教育工作要想有综合性的提高,必须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向努力,德育方向是十分具有提高性的方向之一,它属于精神层面范畴,但又与其他方向不可分割,起到引导教化作用。时代发展带来教育领域的变革,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激浊扬清,淘汰旧事物,增加新思想,德育的作用慢慢地显现出来。就笔者调查发现,如今很多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还存在德育教育不受重视、教学手段匮乏等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做好德育教育问题就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依赖性较高,缺乏探索精神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德育教育,虽然很多学校开始了教育改革,但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众所周知,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累越高,学校和教师也越来越肯定德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学生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道德指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适应社会的人才,否则,品德方面的欠缺是任何方法都弥补不了的。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是德育改革的主力军,大部分教学手段都由教师来推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学科自觉性和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很强的依赖性,而缺乏自我探索精神。比如,盲目跟随专家观点,专家提倡哪种教学手法就采用哪种教学手法,不能结合学校自身教学实际和硬件水平,致使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又或者有些教师从教时间长,并不赞同改革,认为沿用原来的教学手段就挺好,这样就闲置了德育思维,降低了德育有效性。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中国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算是新事物,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往往带有旧事物的影子,因此,德育教育也不免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传统的、低效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填鸭教学已经过时了,如今的课堂教育要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参加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轻松地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接受自己扮演的角色,如学习小组组长、课代表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强项加深亮点学科,以自己的亮点学科带动小组其他成员。因此,传统教学因素对德育的影响不容忽视,要及时采取办法摆脱影响德育教育的束缚。
(三)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德育必修课进行学习的,在德育课中,由于受到其他学科的限制,德育知识和内容存在很大的缺陷,涉及范围不全面,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远远不够。
此外,德育教学的课程形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仅仅在德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会使学生感觉德育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存在差别,德育课并没有其他学科重要,因而学校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德育课,还要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一)对德育教育工作内涵进行明确
教育理念的变化影响着德育工作效率,班主任要精准把握教育动态,将德育理念与本校学生的学习水平相结合,打造最适合学生的德育方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一股脑的引入所谓的新理念之后才发现与本校情况无法融合,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德育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和为人,《白鹿原》中朱先生的从教理念是“学为好人”,笔者认为就是对教书先育人中德育教育的肯定。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入“生本课堂”的概念,生本课堂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出自己的语文体系。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来组织,学生通过分小组、蛇形辅导、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学习手法在“玩”中学会知识,丰富课堂体验,提升成就感。如开展课堂分组,优等生理解能力强,他们获取知识所用的时间短,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有足够的机会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向优等生请教,这样以优带劣,只要小组里有一个学生学会了知识,那么所有小组成员就都可以学会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时效性的基本保证。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我们如今的工作生活都更注重效率,小学语文课堂的时效性发展也契合了这个时代,同时也符合了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教育效果好坏不能单纯以分数决定,而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包括了解小学生思维习惯,小学生接受能力等。
(三)注重社会认知的提升
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是未知的,但未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地学习语言,除了生字、生词这些基本的内容之外,还要帮助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通过自主性的语文学习,小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汉字、学会了普通话、掌握了初步的文字驾驭能力,还懂得了很多道理,语文课本中的名人例子不胜枚举,他们都是身上有着闪光点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而这些为人作为榜样,激励着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让学生长大以后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如今,很多小学生不爱学习,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网游等消磨意志的电子产品,就是主体教育作用缺位导致的,社会、学校、家庭肯定有一方做得不够好才会导致这种情况,因此,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重担。比如《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篇目时,教师要及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讲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让学生心中升起深深地爱国情感,将课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红领巾的来历吗?”引导思考,最后讲解,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罗雪.基于小学德育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5:188-189.
[2]程山.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49-50.
[3]刘丹丹.基于小学德育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7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