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维芳
广东梅州梅江区水白中学 广东 梅州 514071
摘要: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便是历史,历史包含着自然史、人类社会史。于中学生而言,所学习的历史课程是整个历史体系的重要分支。学好中学历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塑造优良的历史学习习惯。中学生思维极具个性、抽象性、批判性,掌握历史知识,便于其及时理解理论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形成扎实的历史思维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思维意识,对其未来发展及成长有一定重要意义。教师应合理制定培养计划,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培育,促使其广泛汲取历史内容,扎实历史学习技巧。然而,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时,大多教师并未真正认知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一味地倾向于灌输基础知识,令初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历史学习压力,导致历史教学效率、质量迅速下滑。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生活在素质教育时代,各中学、小学都格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时期,学生学习任务普遍繁多,历史学科学习内容又相对枯燥、难记忆。如今,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包含了大量的人物、时间、事件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并灵活应用。为此,传统式初中历史教学方式,难免会为学生带来心理负担,致使大多学生逐步对历史学科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是畏难心理「1」。然而,在当代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可迅速启迪学生历史学习智慧,为其日后成长铺路。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
1.创建历史知识框架,培育学生全局思维
在具体教学中,若想高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历史专业水准。在实际教学中,需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束缚,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知识,助力学生丰富结构、知识要点、主题情感等。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历史时,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将内容合理划分为中华文明起源、国家产生、社会变革等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助力学生创建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形成优良习惯,令学生充分把握中国历史整体部分,从此形成优良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2.正确解读教材内容,高效培养学生思维
初中历史学科自带学习体系,相关教师应注重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学习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信心与能动性。例如,在学习“新文化内容”时,教师应事先梳理知识点,针对新文化运动时间、人物、地点、背景等逐步展开分析,精准解读新文化运动结果与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要点展开独立学习「2」。如此一来,便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的自主学习能力,令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有效丰富思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与思维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历史学科学习信心,培育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进而高效提升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准、质量。
3.巧妙结合记忆方式,提高学生记忆思维
相比其他学科,初中历史学科学习有一定难度。在具体的历史学习中,既需要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更注重培育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的能力,进而强化学生记忆思维水准。初中历史知识结构复杂,知识要点容量大。然而,记忆起来并非毫无规律与技巧。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整体积极性。在接触中国近代史内容时,教材中囊括了众多战争时间、战争背景、战争条约、战争所签订条约中的赔款内容等。这一部分内容,不止是教学重点,还是教学难点。所以,教师需高效引导学生采取“形象记忆”方式,通过顺口溜、联想记忆手段等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
教师为学生传授记忆技巧,有助于学生牢记相关知识,不断汲取历史内容,有计划、有秩序地完善知识框架,最终提高记忆思维效果。
4.构建历史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归纳总结
参照现代课程理论观点,在历史教学中,整体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共同组成。其中,包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两种形式。为此,积极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目前,历史教学仅仅是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不能切实培育学生历史思维。在推动新课程背景教学任务时,应事先完成教学改革,适当转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重新整合历史课程体系,打造高效、科学的历史知识平台。通过现实互动、交流,协同完成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任务。其次,应实时观察学生思维现状,掌握现代学生思想规律,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自我归纳与总结。在具体学习的时候,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整理的过程,便是归纳过程。在归纳总结时,需要坚持“政史结合原则”“古今结合原则”“中外结合原则”。在这过程中,应确保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打破固有学习束缚,实现“活学活用”。例如,归纳知识、总结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育学生能力的过程,对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二次升华。通过合理分析知识,不断梳理知识,可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准。值得注意的一点,思维方式的培育需“因人而异” 「3」。即使面临同一个历史知识点,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关注程度、关注方法及思考形式。为此,相关教师应密切审视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展开点拨。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切实提升学习效率,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5.加强思维渠道训练,发散学生历史思维
首先,运用“比较”方式培育学生思维。“比较”,是对历史进行解释的一种能力,可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指引学生精准找出可以用来比较的因素,并发现比较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例如,可以从内容、影响、结局等入手,对普通事物进行清晰对比、深入分析。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尽量不设置时空限制,令学生在思维能力范围下自由寻找历史对象、现实对象。其次,运用“综合归纳”方式强化学生思维。在阐释历史时,综合归纳能力也是重要能力之一。学生需从已知的历史知识、内容中发现学习脉络,精准提炼归类标准,以便促进学生快速整合、记忆零散的历史知识,最终完成归纳总结目标。在这种状况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得出结果。作为指导教师,面对讨论结果,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批评,应适当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展开个案分析,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多加进行表扬,集中讨论出极具代表性的结果,供其他学生参观、借鉴。此外,积极开拓历史社会性,以此培育学生发散思维。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列为历史范畴,终将成为历史遗迹。学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文字叙述演绎历史。所以,教师需注重将学生思维从课堂中引向社会中。学习初中历史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真正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未来历史发展保驾护航。换言之,只有将学生历史思维引向现实生活,才能确保历史学习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运用“史论结合”方式培育思维原则。作为初中历史教师,需时时刻刻引导学生参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观点进行思考、讨论。同时,令学生在教材中、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事实,对所有观点展开论证,凸显史论结合思维。另外,也可以以某一现实事例为基础,合理展示历史观点正确性、必要性,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产生“批判性”观点。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时期是学生丰富自身知识系统及提高自身认知水准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诱发学生历史学习内在动力,从此增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应注重转变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高效改善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有水准。
参考文献:
[1]曹兴杰.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36):115-116.
[2]刘思娸.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农家参谋,2020(22):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