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徐小花
[导读]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较为创造性的处理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徐小花
        镇安县初级中学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较为创造性的处理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支架式教学以学生“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结合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简要分析支架式教学的相关内涵,探究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支架形式。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中学历史  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美国学者在前苏联维果斯基以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吸收、发展、衍生出的教学思想。
        支架式教学指的是“在最近发展区中的有效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具体就是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环境,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课程知识体系,跨过“最近发展区”,从而完成高效地学习。支架式教学课通常被细化为多个部分;搭建脚手架,即老师创设课程情景,提出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主动进入情景;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小组内部交流、合作探究,找出结局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答案;最后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与总结。支架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呈现出动态性,同时具是合理性、有效性。下面就结合中学历史的教学案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支架。
        为学生即将学习的知识搭建支架。我们首先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重难点分析以及相关能力提升的分析,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并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距,即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搭建的支架,才能是更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一、利用相关视频、图片、音频以及文字材料等资料给学生创设情境。视频、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研究中常用的资料,也常常被运到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资料原本就比单纯的课本文字讲述更能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并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老师可以在导课环节播放《大国崛起》相关视频。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李鸿章与日本人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时,象征着清王朝的巨龙趴在列强脚下,代表帝国主义的列强个个手持刀枪,意欲瓜分巨龙。画面中再设置这样一个导语“在此次战争中,清政府割地求和,签订屈辱条约,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为什么那时候的中国会出现这样的境地?请结合之前学习的两场战争,带着这样的疑问学习本课内容。

”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大情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就更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自然就会进入到先前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探究学习。
        二、老师引导学生善于对历史事件、问题或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基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简单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形成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者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能够根据相关史实论证,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辛亥革命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评价秦始皇等等?很多问题教师都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学会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事件的发展态势,对比已有结果、对一些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做出推测与假设。如戊戌变法没有袁世凯告密是否会成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预测探讨,可以将学生进一步引导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很容易形成发散性思维,一分为二辩证性的看待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提升中。
        三、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课外读物、历史著作、报刊杂志以及课本等学习资料中收集、处理相关资料。资料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实物等。再看课堂上展开的探究性学习。如关于“红军长征”,单凭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重温长征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可以有朗诵、唱歌、舞台剧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支持者、组织者,甚至在学生已经有经验的基础上只是一个观众。巧妙地将老师课堂中的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动搜集知识、积极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过程。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而且将枯燥的知识变的丰满,得到了升华,同时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主人。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鼓励在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合作设计习题、试卷、复习提纲。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除此之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设计习题、试卷。旧的教学模式强调灌输式教学,但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支架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适当让学生转变思考角度,站在老师的角度参照相关题目设置一些习题或者试卷,并由小组交换批阅,在这个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也对试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对课堂知识或模块知识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课堂小结或是复习提纲,最终通过老师的提示和补充,形成一份完善的复习资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主体意识,又使得课程知识得到了巩固。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旧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